據外媒報道,馬來西亞國家皇宮當地時間12日發表聲明稱,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已同意即日起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新冠疫情。緊急狀態將實施至8月1日,或直到疫情提早得到有效控制為止。
據外媒報道,馬來西亞國家皇宮當地時間12日發表聲明稱,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已同意即日起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新冠疫情。緊急狀態將實施至8月1日,或直到疫情提早得到有效控制為止。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馬來西亞官員的表態稱,在緊急狀態取消前,馬來西亞國家議會和各州議會也將停止召開。
馬來西亞近期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持續保持高位,醫療資源緊張。截至12日,馬來西亞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41533例,累計死亡559例。自5日以來,馬來西亞已連續7天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2000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稱,馬來西亞醫療體系“幾乎不勝負荷”。據了解,這是馬來西亞首次因新冠疫情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醫療衛生作為人的基本需求,具有明顯的剛性特征,醫療衛生支出往往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優先得到滿足。同時,醫療衛生支出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密切相關。
我國將醫療機構劃分為城市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分別代表城市和農村的醫療服務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國醫療衛生機構達到98.66萬個,相比于2009年顯著增長。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0.44萬個,與2017年11月底比較,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1217個,其中:醫院增加218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217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減少3094個。說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醫療衛生機構方面的投入,醫療衛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國家對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仍然會進一步加大。
近年來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升,醫療行業是衛生健康相關的醫院、藥品、器械、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總體。從衛計委統計年鑒中可以得出 2018 年綜合性醫院市場規模為 2.4 萬億,保守估計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4.1 萬億。2013 年至 2019 年,全國公立醫院數不斷減少,民營醫院數不斷增加。2018 年底民營醫院數量突破了 2 萬家,公立醫院為 1.1 萬家。這一數字的背后,是民營資本進入醫院市場的直接反應。
醫療消費升級疊加人口老齡化拉動行業需求。中國當前醫療衛生約占GDP5%,相比較于美國的17%,我國醫療消費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健康觀念將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消費將迎來長期穩步發展階段。此外,中國慢性病患病率不斷攀升,且人口老齡化將持續促進醫療服務消費。2016年至今我國公立醫院檢查、手術費用持續快于藥品支出費用,行業需求愈發旺盛。
近十年來,我國居民人均醫療衛生費用年均增速超過14%;衛生費用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8年已達6.39%,但是與發達國家(占比10%以上)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隨著人民經濟收入的增長、老齡化加劇、全民健康意識的加強、醫療技術的更新發展、以及醫療衛生體制的深化改革,醫院醫療事業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良機。未來醫療市場將如何發展?請關注中研普華研究院報告《2020-2025年醫療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2020-2025年醫療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醫療行業是衛生健康相關的醫院、藥品、器械、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總體。從衛計委統計年鑒中可以得出 2018 年綜合性醫院市場規模為 2.4 萬億,保守估計到 202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4...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深圳機場開通進口免稅品轉關業務1月13日,深圳機場、機場海關共同打造的“國際進港免稅品空陸聯運轉關”業務通道正式2...
白術分布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該種有栽培。該種亦有眾多的商品化名稱,如根據生...
塑料制品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難以收拾的后患,人們把塑料制品給環境帶來的災難稱為“白色污...
隨著工業的發展,在一些特殊場合常要求氣體在壓縮時不被潤滑油所污染,或不允許外界空氣逸入汽缸,所以無油潤滑壓縮機成,...
奧迪宣布內燃機死刑據外媒報道,在15-20年內,奧迪將只銷售不使用化石燃料的電動車。目前,該公司正在制定具體的實施M...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如今智能化時代已經悄然到來,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愈發普及,刷臉幾乎成為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