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海洋經濟交出亮眼“成績單”,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5.1%,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8.2%;海洋新興產業呈現較快增長態勢,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0.7%、32.4%,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良好。
我國海洋經濟穩中有進,多地也在加速優化海洋經濟的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結構也持續優化。隨著需求不斷升級,海洋新興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
我國海洋經濟復蘇態勢明顯,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2.3萬億元,同比增長5.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與此同時,市場主體信心有所增強。
今年一季度,我國海洋經濟交出亮眼“成績單”,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5.1%,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8.2%;海洋新興產業呈現較快增長態勢,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0.7%、32.4%,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良好。
相關問卷調研顯示,近六成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超八成企業職工人數較上年末增長或保持不變,近兩成企業實現增員。
在江船長實業集團位于福建連江的海洋生物活性肽產業化生產線上,鮑魚的原料經過清洗萃取、生物酶解,多級分子膜分離提取、濃縮和噴霧干燥等步驟,提取出分子量小于1000道爾頓的鮑魚肽粉狀原料。這條生產線每年能夠處理16000噸海洋生物原料,滿負荷狀態下年產能1000噸活性肽。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2022年全年實現增加值746億元,比上年增長7.1%。海洋工程建筑業全年實現增加值2015億元,比上年增長5.6%。一季度,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0.7%、32.4%……多項數據表明,海洋新興產業正加速崛起,成為海洋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增長極。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版海洋經濟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海洋新興產業的崛起也伴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積蓄突破。
今年初,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區別于普通船舶,“珠海云”為傳統海洋觀測模式帶來了革命性改變。其甲板可搭載數十臺配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獲取實時立體海洋觀測數據,可應用于海上風電場維護、海底電纜維護等多個場景。
我國是擁有18000多公里大陸海岸線、11000余個沿海島嶼以及300多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充裕的資源稟賦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較于陸域經濟,韌性更強、潛力更大、活力更足。我國海洋經濟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興增長引擎。
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的《2022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114.1,比上年增長3.6%,我國海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報告顯示,近6年來,我國海洋制造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三成左右,實體經濟根基進一步夯實。2021年,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是2015年的2倍,海洋專利授權數、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26.3%、43.4%,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近年來,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產業集群加速培育,成為海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據了解,2018年以來,廣東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專項共投入3.52億元支持海上風電產業創新發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建成了國內首套50千瓦級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及實驗測試平臺。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黃國銳介紹,截至2022年,全省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約791萬千瓦,占全國海上風電總裝機量的26%,居全國第二。
“海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例逐步提升,尤其是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集群快速增長,使制造業的規模和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不斷提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表示。
“加強海洋產業鏈的發展至關重要。”向曉梅認為,可以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化,并從強鏈、補鏈和融鏈三個方面著手,不斷健全、強化產業鏈,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形成海上風電等產業集群,海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海工裝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6萬億
山東“藍色引擎”作用持續凸顯,海洋生產總值占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2%,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業、礦業、鹽業、化工業、電力業、交通運輸業七個海洋產業增加值位居中國第一。
王振坤透露,山東“藍色糧倉”供給穩步提高,2022年海水產品供應763.8萬噸,同比增長3.2%;海洋清潔能源增勢強勁,全年建成并網海上風電200萬千瓦,并網規模居中國沿海各省首位;海水淡化擴產增能,共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4個,日產規模達60.32萬噸,位居中國前列。
王振坤稱,2022年,山東船舶工業瞄準綠色智能發展方向,向高效、低碳、循環方向發展。全球最大的半潛式游艇運輸船完成交付,燃油效率提高32%。山東港口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氫則氫”,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電、氣、氫等清潔用能占比達到55%,建成中國首座港口加氫站。
此外,海洋新興產業表現活躍。山東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主任于寧表示,2022年,該省以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占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由2018年的5.9%提高至2022年的6.5%,已成為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于寧舉例說,山東海上綠電綜合開發利用走出“新路子”,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MW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打造“綠色經濟+海上糧倉”模式典范。此外,山東省沿海風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2022年,海洋電力業增加值居中國首位,同比增長12.7%。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山東省海洋局海洋科技與對外合作處處長武云凌稱,2022年實施海洋領域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6項,組織開展“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用復合無紡布及反滲透膜研發與應用”“海洋智能無人系統關鍵技術”等重大技術攻關。其中,中國第一臺自主研制的1500米深海鋪纜機器人成功入海測試,全套設備上千種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滲透膜和膜元件規模化、智能化制備技術取得突破,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山東省海洋局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處負責人蘇慶猛介紹說,該省現代海洋服務業穩步發展,創新海洋旅游業態產品,渤海海峽第一條魯遼直航旅游線路“長島—旅順”客運航線成功開通并實現首航,新增2家海洋領域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此外,該省推動涉海金融服務多元拓展,推出“科技成果轉化貸”“海域使用權抵押貸”等20余款涉海信貸產品;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落地長島。
據悉,山東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滸苔災害應急處置取得歷史性突破,2022年滸苔最大覆蓋面積是歷史最小年份,同比減少92.2%。此外,互花米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完成了為期3年的首輪治理任務。
《2023-2028年版海洋經濟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版海洋經濟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區域產業規劃是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各級政府部門發展相關產業的“路線圖”,對于區域發展規劃來說,就相當于一張藍圖對一個建筑物的重要性,有了這張“藍圖”,區域才能在有規劃有計...
查看詳情
中國海外工程謀求可持續發展全球政經局勢的持續動蕩給海外工程數量不斷增長的中國建筑工程企業帶來了新挑戰。在日前舉...
隨著新一波預熱活動拋出,618各大電商平臺競爭卷出新高度。電商直播行業市場到底怎么樣?今年的618,各電商平臺競爭較6...
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到底多大?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3240.36點,跌0.47%;深證成指報11305.35點,漲0.28%;創業板指報22...
海洋經濟行業市場前景怎么樣?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是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現代化海洋漁業建設的重要方向、海洋漁2...
蛋白質行業市場前景怎么樣?蛋白質是生物體所必需的、細胞中含量最豐富、功能最多的營養素,在各種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1...
軟件行業市場前景怎么樣?當前,中國軟件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正在步入加速迭代、群體突破的關鍵時期,迎來從量的5...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