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8月《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公布以來,全國多地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通過專項補貼或醫保報銷等方式降低不孕不育患者接受輔助生殖的費用負擔。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醫療保障局,自治區醫保局、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治區衛健委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將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通知》,《通知》提出,將“取卵術”等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通知自2023年11月1日起執行。
自2022年8月《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公布以來,全國多地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通過專項補貼或醫保報銷等方式降低不孕不育患者接受輔助生殖的費用負擔。
輔助生殖項目納入生育保險
除了廣西之外,北京市、遼寧省等地方也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生育保險目錄。北京醫保局公告,自2023年7月1日起,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工傷保險支付范圍,按醫保甲類納入門診報銷,項目包含促排卵檢查、采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術等。此外,遼寧省已印發通知,將胚胎培養、胚胎移植術等18項輔助生殖項目納入生育保險目錄,擬于2023年7月1日起全省執行。
近年來,不孕不育人群日漸漸增多,根據央視2021年年9月報道,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12%~18%。輔助生殖技術是治療不孕不育癥的重要方法,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幫助不孕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IUI)、配子移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其中應用最廣的是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技術(IVF)。
2018年國內不到60萬對不孕夫婦接受了輔助生殖服務,行業滲透率僅7%,遠低于美國同期的30%。同時,輔助生殖尤其是試管嬰兒的技術費用較高,醫保政策的支持有效刺激了輔助生殖業務需求。
輔助生殖技術是幫助不孕不育群體進行生育的方法之一,主要分為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體外受精(IVF)兩種,體外受精(IVF)俗稱試管嬰兒,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治療不育癥最有效輔助生殖技術。
5月8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聯合中國多家醫院和高校,在輔助生殖領域“十年磨一劍”,研發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使用表觀遺傳信息即DNA甲基化指標來優選胚胎的方法(PIMS),甲基化水平優良的胚胎的臨床檢驗活產率達到72%,遠高于當前全球輔助生殖活產率不足30%的指標。
相關成果于5月8日在Cell Research期刊發表。有業內專家推測,PIMS技術的推廣可使中國每年多生10萬以上嬰兒、減少近萬出生缺陷、節省臨床費用上百億元人民幣,會讓更多家庭受益。
此次試管嬰兒的的新技術,不僅大大提升試管嬰兒的活產率,同時降低基因缺陷比例,大幅度降低臨床費用,這對輔助生殖領域構成利好。
目前,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2%~18%,隨著我國不孕不育率的上升、國家生育政策的支持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推廣,我國輔助生殖行業正逐步發展壯大。輔助生殖行業主要涉及檢測試劑、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領域。據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輔助生殖IVF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而2020年該市場規模約為330億元。
在國內生育率低的背后,社會關注著年輕人“不想生”的問題,但像李昆明這樣的輔助生殖醫學專家,卻在擔心“不能生”的問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不孕不育現狀嚴峻,每6對夫婦就有1對面臨生育問題,輔助生殖總周期數達到80萬周期,中國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輔助生殖市場。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2-2026年中國輔助生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2022年我國人口開始負增長,總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數,放開并鼓勵生育刻不容緩。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1年僅1.15,2022年或不到1.1,僅為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數。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三孩政策效果未顯現,未能扭轉中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生育堆積效應已消退,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萬人,比2021年減少106萬人,創歷史新低,總人口比上年減少85萬,開始負增長。
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4.2%,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22年上升至14.9%,預計在2030年左右進入占比超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趨勢加速到來。人口因素影響重大深遠,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一。
我們這幾年呼吁“全面放開并鼓勵生育,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開始逐漸看到曙光,生育政策在逐漸松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過去長期影響生育政策走向的保守派也開始改弦易轍,也開始呼吁放開并鼓勵生育。
自放開三孩政策以來,全國各地積極健全生育配套服務,從生育補貼、生育保險、個稅減免、延長育兒假、提供托育服務、住房優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越來越多的地方拿出真金白銀來鼓勵生育,根據統計已經有四川省攀枝花市、甘肅省臨澤縣、湖北省安陸市等十幾個城市出臺或擬出臺生育或育兒補貼的相關政策,但目前看補貼力度仍低于大部分歐洲國家。
輔助生殖領域市場國產化前景
輔助生殖領域市場進口壟斷程度較高,占比高達86%,目前附加值及技術壁壘較低的二類產品如取卵針等,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但壁壘較高的基因檢測試劑及胚胎培養液等仍然依賴進口,基本尚未形成國產化品牌。
輔助生殖技術(ART)用醫療器械涉及到與配子、合子及不同細胞階段的胚胎存在接觸,因此,其安全性問題一直是監管重點,需要一系列標準來規范相關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檢驗、安全性評價,以保證此類器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近年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已歷經迭代發展,從單純體外受精技術升級到生殖健康相關以及流程檢測技術。
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細分為輔助生殖導管類、輔助生殖穿刺取卵/取精針類、輔助生殖微型工具、體外輔助生殖用液、輔助生殖專用儀器五類。黃國寧表示,“比如專用凈化臺、顯微操作儀、培養箱方面,現在來看,進口產品占比還是比較多。而且過去我國輔助生殖用醫療器械注冊幾乎均需要臨床試驗,時間、費用成本高。”
輔助生殖技術醫療結構增加,輔助生殖用醫療器械國產進程加速
2019年12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的《關于公布新增和修訂的免于進行臨床試驗醫療器械目錄的通告》將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用醫療器械中的無源Ⅱ類醫療器械產品全部列入免臨床試驗目錄。并且,除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激光系統及部分培養液等輔助生殖技術用液,大部分Ⅲ類醫療器械也進入目錄。
既往我國輔助生殖用醫療器械的注冊幾乎都需要經過臨床試驗,周期長、難度大、成本高,但自2019年底發布的大部分器械免臨床后,國產輔助生殖用醫療器械的獲批速度明顯提升。據《2022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發布,截至2021年底(按首次注冊年份計算),國產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中涉及的醫療器械共有341項醫療器械注冊證。其中超過三分之一(116項,占比34.2%)發生在免臨床通知發布之后。
黃國寧解釋,“目前我國獲批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已超過600余家、也為患者的就醫帶來極大的方便,提高了就醫體驗。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我國一些輔助生殖技術相關的醫療器械公司,都在努力研發輔助生殖技術的設備儀器,包括顯微操作儀、專用凈化工作臺、冷凍儀、培養箱等,同時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者進入注冊的創新產品,如輔助生殖用自動化精子處理儀、自動化配液儀、冷凍胚胎自動化存取儀以及胚胎培養液等也在加快研發步伐,不久將會應用到輔助生殖臨床治療中。”
在國產的輔助生殖技術設備儀器和試劑方面,必須要有創新。黃國寧希望,“國內企業應該和規模大的生殖中心積極展開技術上研究上的合作,傾聽生殖醫學中心的胚胎學家以及科學研究人員的意見,在技術和產品創新上積極努力。在倫理原則指導下,開展相關研究,相信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加,創新產品一定不斷涌現。我國自己的產品也會逐漸占到很大的比例。”
《2022-2026年中國輔助生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2-2026年中國輔助生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輔助生殖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授精(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后者也就是俗稱的“試管嬰兒”。輔助生殖相比另外兩種治療方法,可以給患者帶來更高的懷孕率。采用試管1...
查看詳情
中藥材價格出現持續性上漲。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中藥材綜合200指數報收于3344.26點,較去年同期上漲27.55%,創歷...
近期原油價格圍繞巴以沖突以及需求走弱預期高位震蕩反復,10月26日,美國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報83.21美元/桶,...
洽洽食品:目前葵花籽采購價格比前期高點時有所下降洽洽食品近期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今年葵花籽種植面積有所提升,疊...
蠟染是我國傳統印染手法,古稱蠟纈,是古代四大印花技巧之一。它主要被貴州和云南的苗族、布依族等使用,這些少數民族特,...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分析整體保險業、重點公司償付能力和風險狀況,研究2023年...
毫米波具有傳輸成本低、可用帶寬高、系統容量大等優勢。目前我國的5G網絡部署采用的是Sub-6GHz,即頻率在6GHz以下的中...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