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尤其是煤炭、金屬礦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推動了露天采礦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國擁有豐富的露天礦產資源,露天采礦行業在國內同樣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露天采礦行業呈現出積極的增長態勢,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露天采礦是一個移走礦體上的覆蓋物,得到所需礦物的過程。露天采礦又可分露天金屬礦床開采、露天煤礦開采、露天鐵礦開采。前者主要開采對象為有色金屬,中間主要開采煤和一些非金屬礦的開采,后者主要開采鐵礦。用一定的開采工藝,按一定的開采順序,剝離巖石、采出礦石的方法。
露天開采工藝,按作業的連續性,分間斷式、連續式和半連續式,見附表。間斷式開采工藝適用于各種地質礦巖條件;連續式工藝勞動效率高,易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但只能用于松軟礦巖;半連續式工藝兼有以上兩者的特點,但在硬巖中,需增加機械破碎巖石的環節。開采順序是采礦和剝離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相互配合。從產業鏈角度看,露天采礦的上游包括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及相關設備的采購與使用;中游則是對礦石的加工處理,如破碎、篩分等物理過程;下游則是礦產資源在建筑、化工、冶金等領域的應用。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營業收入為5820.7億元,較上年增加1869.6億元,同比增長47.32%;2022年,我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營業收入為4935.8億元,較上年減少884.9億元,同比下降15.20%。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黑色金屬礦采選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為44.1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為0.88%,比采礦業R&D經費投入強度高0.21個百分點。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在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受能源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政策支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分別增長24.4%和33.3%。2022年,我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營業成本為3944億元,較上年減少399.7億元,同比下降9.20%。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露天采礦市場發展狀況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顯示:
從鐵礦資源的儲量情況來看,根據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截至2022年底,我國鐵礦石儲量為162.46億噸。從國內鐵礦石資源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遼寧、河北、內蒙古、安徽、四川是我國五大鐵礦石儲量大省,儲量分別為39.55億噸、21.91億噸、14.79億噸、12.73億噸、11.70億噸,占全國儲量的比重分別為24.3%、13.5%、9.1%、7.8%、7.2%。
在露天采礦行業中,大型礦業公司與中小型礦業公司之間的競爭是主要競爭格局。大型礦業公司通常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龐大的生產規模,在采礦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中小型礦業公司則更多地專注于特定地區或特定類型的礦產資源開發,雖然整體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但在某些細分市場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露天采礦行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內蒙古自治區的煤礦已建成多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標志著中國在智能化采礦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5G技術的日漸成熟和智慧礦山概念的興起,正推動著中國的露天采礦行業朝著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采礦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優化,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并提升資源利用率。
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采,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重,對露天采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露天采礦活動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如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需要企業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和技術水平。露天采礦行業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需要企業加強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各國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紛紛出臺政策支持露天采礦行業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露天采礦行業將迎來更多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機會,提高采礦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新興市場的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為露天采礦行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遇。
綜上所述,露天采礦行業市場現狀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機遇。企業需要抓住市場機遇,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推動行業向更加綠色、智能、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露天采礦市場發展狀況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