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經營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正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城市經營涵蓋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房地產開發、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通過市場化運作和資源配置優化,實現城市價值的最大化。
一、城市經營行業現狀
(一)行業定義與內涵
城市經營是指通過對城市可經營性資產的市場化運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以公共資源為主體的各種可經營資源進行資本化的市場運作,以實現這些資源在容量、結構、秩序和功能上的最大化與最優化,從而促進城市建設投入和產出的良性循環,提升城市功能,并推動城市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經營的主體通常是政府,但市場和企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共同推動城市的發展。
(二)市場規模與增長動能
近年來,中國城市經營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城市經營行業經營模式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分析,2025年中國城市經營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2.5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9.8%。這一增長得益于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雙碳”目標的雙重牽引,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等新興領域貢獻超30%增量,標志著行業進入“技術驅動+生態優先”的新階段。
智慧城市領域: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落地,推動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覆蓋率目標達90%。預計到2025年,全國將建成50個市級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實現運維成本降低30%。
城市更新領域:2024年全國城市更新項目投資規模突破3.2萬億元,老舊小區改造覆蓋率提升至65%。通過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與老廠房改造,實現資產價值提升。
綠色建筑領域:住建部明確2025年新建綠色建筑占比超70%,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市場規模預計突破800億元,碳中和目標驅動綠色建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規模化應用。
(三)主要經營模式
政府主導型模式:政府在城市經營中扮演“掌舵者”角色,通過頂層設計與政策工具驅動發展。例如,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設立,均以政府規劃為先導,配套財政投入與土地資源傾斜。
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商,顯著提升了基礎設施的運維效率和服務質量。如北京地鐵4號線的PPP運營、上海老港再生能源中心的特許經營。
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模式:通過文化IP挖掘與沉浸式體驗設計,實現商業價值與城市品牌的雙重提升。如成都寬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的開發。
(四)地區市場發展差異
我國城市經營行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化進程較快,城市經營行業市場規模較大,增長速度較快。而中西部地區雖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近年來增長速度較快,顯示出較大的發展潛力。
二、城市經營行業發展趨勢
(一)數字化轉型加速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城市經營行業經營模式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分析預測,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城市經營行業將加速數字化轉型。智能交通系統、智慧環保系統、數字孿生技術等將推動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提升服務效率和精準度,改善居民的生活體驗。
智能交通系統:利用AI算法優化交通流量,緩解擁堵問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智慧環保系統:實時監測空氣質量,提高環境治理效率。
數字孿生技術:支撐城市規劃與應急響應,提高管理效率。
(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
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城市經營行業也將積極響應這一趨勢。政府和企業將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綠色建筑、智慧交通等領域將成為未來投資的重點方向。
綠色建筑: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海綿城市等技術的普及,將推動建筑能耗的降低和環保性能的提升。
智慧交通:推廣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等,減少交通領域的碳排放。
(三)服務多元化與個性化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城市服務的需求將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城市經營企業將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產品,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社區嵌入式服務:如養老托育網點、15分鐘生活圈建設等,將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文化旅游融合:通過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區域協同發展加強
隨著京津冀、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化,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分工優化將成為趨勢。城市經營行業將積極參與區域協同發展,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基礎設施互聯:如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試行規劃、土地、項目“三統一”,打破行政邊界束縛。
產業分工優化:通過區域間的產業協同,實現優勢互補和共贏發展。
三、城市經營行業成功案例分析
(一)杭州“城市大腦”
杭州“城市大腦”通過AI算法優化交通信號燈,使通行效率提升15%,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典范。該項目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二)成都寬窄巷子
成都寬窄巷子通過文化IP挖掘與沉浸式體驗設計,實現了商業價值與城市品牌的雙重提升。該項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元素相結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城市經營中的文化旅游新亮點。
(三)雄安新區“零碳建筑”
雄安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致力于打造綠色低碳的智慧新城。其中,“零碳建筑”項目通過采用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實現了建筑能耗的顯著降低和環保性能的提升,為其他城市提供了綠色建筑的示范。
......
如需了解更多城市經營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城市經營行業經營模式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