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迎來歷史性突破——截至4月底,行業規模合計33.12萬億元,較3月底增長近9000億元。這一數據不僅標志著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進入“巨量時代”,更折射出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爆發、資管行業競爭格局重構的多重邏輯。然而,在規模躍升的表象之下,行業正經歷產品結構、競爭生態、監管框架的深層變革。
一、行業現狀:規模躍升與結構性分化
1.1 規模增長: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驅動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截至2025年4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達33.12萬億元,較2024年底的32.83萬億元再創新高。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
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爆發: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房地產投資屬性弱化、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提速等宏觀變量,推動公募基金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核心載體。
產品創新與費率改革: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公募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創新產品擴容,疊加費率改革降低投資者成本,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
市場回暖與債基走牛:2024年以來,股票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增長超1000億元、6000億元、1000億元,成為規模增長的主力軍。
1.2 結構性分化:權益類基金與被動投資崛起
權益類基金占比提升:截至2025年4月底,股票型基金規模達4.58萬億元,較3月底增長1120.44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3.58萬億元,份額增長26.46億份。證監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權益投資規模與占比”,推動行業功能發揮。
被動投資時代來臨:2024年,被動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越主動型基金,指數基金平均年度收益達10.84%,成為市場寵兒。中證A500ETF等寬基ETF規模突破2500億元,吸引大量中長期資金入市。
固收類產品穩健增長:貨幣型基金規模達13.99萬億元,較3月底增長6648.39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6.56萬億元,份額增長716.83億份。在市場波動加劇背景下,固收類產品成為投資者避險首選。
1.3 競爭格局:頭部機構主導與中小機構突圍
頭部機構強者恒強:易方達、華夏、廣發等頭部機構憑借豐富的產品線和專業化投研能力,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例如,易方達基金2024年營收達121.09億元,凈利潤39億元,規模與盈利能力均居行業前列。
中小機構差異化競爭:部分中小機構通過聚焦細分領域(如AI產業鏈、碳中和主題基金)實現彎道超車。例如,某中小基金公司憑借科創芯片ETF規模突破200億元,成功吸引特定投資者群體關注。
銷售渠道多元化:螞蟻基金、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機構在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中位列前三,推動行業銷售渠道從傳統銀行向互聯網平臺、券商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高質量發展驅動因素:政策、監管與市場實踐
2.1 政策引導: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優先”
2025年5月,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優化主動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完善行業考核機制、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等十大舉措。核心目標包括:
降低投資者成本:調降大型寬基ETF費率,管理費率統一調降至0.15%,托管費率調降至0.05%,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強化投研能力:建立與基金業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推動基金公司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鼓勵長期投資:構建以五年以上長周期業績為核心的評價評獎體系,杜絕以短期業績排名為導向的不合理評價活動。
2.2 監管驅動:規范行業生態,防范風險
投資范圍與行為限制:依據《證券投資基金法》,基金財產不得用于承銷證券、內幕交易等禁止性活動,防范利益沖突。
信息披露與透明度建設:修訂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信息披露模板,強化業績表現、管理費分檔收取等信息揭示,提升信息披露的可讀性。
分類評價與薪酬管理:建立基金銷售機構分類評價機制,將投資者盈虧與持有期限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基金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強化強制跟投比例與鎖定期要求。
2.3 市場實踐:費率改革與分紅力度加大
費率改革穩步推進:2024年,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等多家機構調降大型寬基ETF費率,管理費率統一調降至0.15%,托管費率調降至0.05%,相關股票ETF規模合計超過1.3萬億元。
分紅力度加大:2024年,全市場超3200只公募基金實施分紅,合計分紅金額超2200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分紅總額占比約80%。分紅機制成為基金產品的重要賣點,增強投資者信心。
三、未來發展趨勢:創新、技術與國際競爭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預測
3.1 產品創新:權益類基金與ESG投資
權益類基金創新:證監會提出“推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創新發展”,研究推出更多與基金業績掛鉤、投資者回報綁定的浮動費率基金產品。
ESG投資實踐:碳中和相關主題基金規模有望在2027年突破5萬億元,ESG投資從概念走向實踐。
3.2 技術賦能:智能投顧與數字化轉型
智能投顧深度融合:AI技術在組合優化、風險預警等環節的應用將提升服務效率,滿足投資者個性化需求。
數字化轉型加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將推動公募基金行業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3.3 國際競爭:全球化布局與標準輸出
跨境投資需求旺盛:2024年,QDII基金規模達5898億元,較年初增長1729億元,跨境投資需求成為行業增長新引擎。
國際化布局加速:公募基金公司將加速國際化布局,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四、挑戰與應對: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與人才短缺
4.1 投研能力與風險管理
主動投資技能稀缺:主動投資技能是一種稀缺資源,基金業績受規模擴張影響難以持續。基金公司需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提升長期超額收益能力。
市場波動與風險管理:權益類基金發展與市場波動風險需平衡,基金公司需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防范系統性風險。
4.2 投資者教育與長期投資理念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長期存在的現象反映投資者教育不足。基金公司需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長期投資理念,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短期業績排名導向:行業評價評獎體系需優化,構建以五年以上長周期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杜絕短期業績排名導向。
4.3 人才短缺與數字化工具滲透率
人才結構性短缺:具備行業經驗與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缺口達30%,高端咨詢師流失率高于15%。基金公司需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中小企業數字化工具滲透率不足:中小企業數字化工具滲透率不足20%,需加強科技賦能,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2025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規模躍升的同時,正經歷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的范式轉換。政策紅利與市場壓力形成復雜交織,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未來,公募基金行業需在投研能力、風險管理、投資者教育、技術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投研護城河”,踐行“長期主義”,實現“價值共生”。在33.12萬億元的新起點上,公募基金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居民財富管理和資本市場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
如果您對公募基金行業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或希望獲取更多行業數據和分析報告,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