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全球健康意識覺醒與快節奏生活方式的普及,代餐食品正從“減脂工具”向“健康生活方式載體”轉型。消費者對營養均衡、便捷高效與口感體驗的多元需求推動產品創新,同時政策監管趨嚴與供應鏈升級重塑行業格局。
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消費場景多元化與需求升級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代餐食品市場發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顯示:代餐食品的消費場景已從單一減肥需求延伸至早餐替代、健身補給、加班充饑等多元場景。例如,蛋白棒因便攜屬性成為健身人群的“口袋能量站”,代餐奶昔通過添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滿足腸道健康需求,而即食雞胸肉則成為辦公室白領的快捷午餐選擇。消費者對代餐食品的訴求從“低熱量”轉向“營養均衡”,例如關注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配比,同時對口感與風味的要求顯著提升,例如推出抹茶、巧克力、芝士等創新口味。
(二)產品形態創新與功能細分
代餐食品的形態從傳統粉劑、能量棒擴展至液體奶昔、凍干粥、植物肉等新興品類。例如,液體代餐奶昔通過冷壓技術保留營養成分,凍干粥通過真空凍干技術實現即沖即食,植物肉代餐則滿足素食與環保需求。此外,功能性細分成為趨勢,例如針對女性推出補氣血代餐粉,針對運動人群開發高蛋白代餐棒,針對控糖人群推出低GI代餐餅干。
(三)健康理念驅動與消費認知轉變
消費者對代餐食品的認知從“短期減脂”轉向“長期健康管理”,例如將代餐納入日常飲食計劃而非應急替代。社交媒體與健康KOL的科普教育推動科學代餐理念普及,例如強調“代餐≠節食”“營養均衡是關鍵”。此外,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其“悅己消費”與“顏值經濟”偏好推動代餐食品向高顏值包裝、趣味互動設計發展,例如推出聯名款包裝、盲盒營銷等。
二、供給分析
(一)供應鏈升級與技術創新
代餐食品供應鏈呈現全鏈條升級趨勢。上游原料端,企業通過與優質農場合作、自建原料基地保障原料品質,例如采用有機燕麥、非轉基因大豆等原料。中游生產端,智能化生產線與柔性制造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定制化能力,例如通過AI配方系統實現個性化營養配比。下游物流端,冷鏈物流與智能倉儲保障產品新鮮度,例如通過溫控包裝與實時監控系統確保益生菌活性。
(二)產品差異化與品牌定位
企業通過差異化產品與品牌定位搶占細分市場。例如,高端品牌主打“科學配方+天然原料”,通過與營養師合作研發產品;大眾品牌則聚焦性價比,通過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此外,新興品牌通過“功能+場景”雙定位突圍,例如推出“健身后修復代餐”“熬夜加班能量餐”等場景化產品。
(三)合規化與質量管控
政策監管趨嚴推動代餐食品行業合規化發展。企業需遵循《食品安全法》《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等法規,例如明確標注熱量、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避免夸大宣傳。此外,第三方檢測與認證成為品牌信任背書,例如通過SGS檢測、有機認證、非轉基因認證等提升產品可信度。
三、競爭格局分析
(一)頭部品牌主導與新銳品牌突圍
代餐食品市場呈現頭部品牌主導、新銳品牌突圍的競爭格局。傳統食品企業如康師傅、旺旺通過品牌延伸推出代餐產品,例如康師傅推出“輕食系列”代餐粥;新銳品牌如ffit8、WonderLab則通過DTC模式與社交媒體營銷快速崛起,例如ffit8以“蛋白棒=健康零食”的定位切入市場。
(二)跨界競爭與生態構建
跨界競爭成為行業新常態。例如,運動品牌如Keep、超級猩猩推出自有代餐品牌,通過運動社區與課程綁定用戶;健康管理平臺如薄荷健康、薄荷營養師則通過個性化飲食計劃與代餐產品聯動,構建“健康管理+代餐”生態。此外,零售巨頭如盒馬、永輝通過自有品牌布局代餐賽道,例如推出“盒馬工坊”代餐系列。
(三)區域市場分化與渠道下沉
代餐食品市場呈現區域分化特征。一線城市消費者更關注產品功能與品牌調性,例如選擇進口原料、高顏值包裝的代餐產品;下沉市場則更注重性價比與便利性,例如偏好大包裝、高飽腹感的代餐粉。企業通過渠道下沉與本地化營銷拓展市場,例如在縣域市場推出“家庭裝”代餐粥,通過社區團購觸達下沉用戶。
四、重點企業分析
(一)ffit8:科技賦能與場景化營銷
ffit8以“蛋白棒=健康零食”的定位切入市場,通過科技賦能與場景化營銷快速崛起。其產品采用WPI分離乳清蛋白、奇亞籽等原料,主打高蛋白、低糖、高纖維特性。品牌通過與超級猩猩、Keep等運動品牌合作綁定健身場景,同時推出“辦公室能量包”“旅行便攜裝”等場景化產品。此外,ffit8通過社交媒體營銷與用戶共創提升品牌粘性,例如發起“蛋白棒創意吃法”挑戰賽。
(二)WonderLab:營養科學與顏值經濟
WonderLab以“科學營養+高顏值”為核心競爭力,推出代餐奶昔、益生菌等產品。其代餐奶昔通過添加圓苞車前子殼粉、白蕓豆提取物等成分提升飽腹感與控糖效果,同時采用馬卡龍色系包裝與趣味IP聯名吸引年輕用戶。品牌通過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進行內容營銷,例如推出“代餐奶昔+運動”的21天打卡計劃,強化“健康生活方式”標簽。
(三)康師傅:傳統巨頭轉型與全渠道布局
康師傅作為傳統食品巨頭,通過品牌延伸與全渠道布局切入代餐市場。其“輕食系列”代餐粥采用凍干技術保留食材營養,推出紅豆薏米、燕麥牛奶等中式口味滿足本土需求。品牌通過商超、便利店等傳統渠道鋪貨,同時布局電商平臺與社區團購,例如在天貓超市推出“代餐專區”,在美團優選推出“家庭健康套餐”。
(一)個性化定制與精準營養
未來,代餐食品將向個性化定制與精準營養方向發展。企業通過AI營養師、基因檢測等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飲食方案,例如根據用戶代謝率、運動習慣推薦代餐產品。此外,3D打印技術可能應用于代餐食品生產,實現“一人一餐”的精準供給。
(二)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
環保意識提升推動代餐食品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企業將采用可降解包裝、優化能源利用、推廣循環農業模式,例如使用甘蔗渣制成的包裝盒、通過太陽能供電的生產線。此外,植物基代餐與昆蟲蛋白代餐等新興品類可能成為趨勢,例如豌豆蛋白、蟋蟀蛋白等原料的應用。
(三)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
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將重塑代餐食品行業的生產、營銷與用戶體驗。企業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原料溯源,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控冷鏈物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購物體驗。例如,消費者可通過掃碼查看代餐產品的原料產地、生產過程與檢測報告,提升信任感。
六、投資戰略分析
(一)聚焦細分賽道與功能創新
投資者可關注細分賽道與功能創新,例如植物基代餐、控糖代餐、運動修復代餐等。此外,針對特定人群的產品具有增長潛力,例如孕婦代餐、銀發代餐、兒童營養代餐等,但需關注產品研發與合規成本。
(二)布局全產業鏈與技術創新
全產業鏈布局與技術創新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投資者可關注具備原料控制能力、研發實力與智能生產能力的企業,例如通過并購原料基地、投資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提升技術壁壘。此外,冷鏈物流與數字化供應鏈也是投資重點,例如支持企業建設智能倉儲與物流系統。
(三)關注政策風險與合規經營
政策監管趨嚴對代餐食品行業構成挑戰。投資者需關注《食品安全法》《廣告法》等法規動態,選擇合規經營、質量管控嚴格的企業。此外,消費者對代餐食品的認知偏差可能引發輿論風險,需關注企業輿情管理能力。
如需了解更多代餐食品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代餐食品市場發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