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罐頭行業:抓住三大核心賽道
罐頭行業是以新鮮食材為原料,通過清洗、分選、預處理、裝罐、密封及殺菌等工藝制成的耐儲存食品產業。其核心價值已從傳統的“保質期延長”轉向“科技賦能的品質生活解決方案”。技術層面,超高壓滅菌(HPP)、脈沖電場殺菌(PEF)等新技術取代傳統高溫殺菌,最大限度保留食材原味與營養;場景層面,產品從應急食品延伸至健身代餐、戶外露營、兒童零食等細分領域,即食型罐頭成為都市白領的“廚房救星”。
一、市場分析:結構性機會與挑戰并存
1. 內需市場:從“存量博弈”到“增量挖掘”
盡管中國罐頭內需市場滲透率較低,但結構性機會正在顯現:
消費分層:一線城市消費者偏好老字號品牌,下沉市場對性價比敏感,企業需通過差異化產品矩陣覆蓋全渠道。例如,某品牌推出“經典款+高端款”雙線策略,經典款主打下沉市場,高端款聯合米其林廚師開發,占據一線城市商超貨架。
場景驅動:健身人群推動高蛋白罐頭需求,母嬰群體催生有機認證產品,銀發經濟帶動低糖低脂品類增長。例如,某品牌開發的“孕婦專用DHA罐頭”,通過添加藻油DHA滿足孕期營養需求,上市半年即占據母嬰渠道20%份額。
渠道融合:即時零售(如美團買菜、盒馬鮮生)實現30分鐘送達,直播電商通過工廠直播增強信任,會員店特供大包裝產品提升客單價。例如,某企業與美團買菜合作推出“30分鐘達”服務,即食罐頭銷量同比增長200%。
2. 出口市場:全球化布局與標準輸出
中國罐頭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較高比例,但競爭格局正在變化:
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海外品牌、布局全球供應鏈,形成“生產+品牌+渠道”全鏈條優勢。例如,某企業收購新西蘭銀蕨農場后,獲得其全球分銷網絡,罐頭產品出口額增長30%。
中小企業:聚焦區域特色產品,開發融入地方風味的罐頭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某企業開發的“川味火鍋魚罐頭”,結合四川麻辣風味與便攜包裝,在東南亞市場年銷量突破500萬罐。
標準輸出:中國罐頭企業正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例如,某企業主導制定的《水產罐頭加工技術規范》被東南亞多國采納,降低貿易壁壘影響。
二、產業投資策略:抓住三大核心賽道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十四五”罐頭行業發展形勢研究及“十五五”規劃期內企業投資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1. 健康化賽道:功能性產品與清潔標簽
研發方向:針對特定人群(如孕婦、兒童、健身者)開發高纖維、高蛋白、低糖配方。例如,某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低GI值水果罐頭”,通過酶解技術降低升糖指數,滿足糖尿病患者需求。
技術投入:引入天然香料替代化學調味劑,通過透明溯源系統展示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程信息。例如,某品牌采用區塊鏈技術,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罐頭原料產地、加工日期、檢測報告等信息,增強信任度。
合作模式: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發中心,提升技術壁壘。例如,某企業與江南大學合作成立“罐頭食品創新中心”,開發出“超臨界CO2萃取技術”,保留果蔬罐頭90%以上營養成分。
2. 場景化賽道:細分市場與柔性生產
產品創新:開發自加熱罐頭(戶外場景)、小規格佐餐罐頭(一人食經濟)、卡通造型兒童罐頭。例如,某企業推出的“戶外探險套餐”,包含自熱米飯、罐頭蔬菜和肉類,單套售價99元,上市首月銷量突破10萬套。
渠道拓展:布局社區智能貨柜、會員店特供渠道,強化終端體驗。例如,某品牌與Costco合作推出“家庭裝罐頭組合”,包含多種口味和品類,客單價提升50%。
柔性生產:通過“中央廚房+區域工廠”模式,實現小批量定制化生產。例如,某企業投資建設柔性生產線,可根據訂單需求快速調整產品規格和包裝,降低庫存成本。
3. 全球化賽道:本地化運營與標準輸出
市場選擇:優先布局RCEP區域協定覆蓋的東南亞市場,通過跨境電商拓展中東、非洲新興市場。例如,某企業通過Lazada平臺進入東南亞市場,針對當地口味開發“椰漿咖喱魚罐頭”,年銷量突破200萬罐。
合規管理:加強碳足跡認證、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能力,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例如,某企業投資建設碳足跡認證體系,獲得歐盟“碳關稅”豁免,降低出口成本。
品牌輸出:通過收購海外品牌、共建研發中心,實現“生產+品牌+渠道”全鏈條優勢。例如,某企業收購歐洲某百年罐頭品牌,利用其渠道資源進入歐洲市場,同時引入中國技術提升產品品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十四五”罐頭行業發展形勢研究及“十五五”規劃期內企業投資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