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航空燃料行業:綠色航空時代來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能否引領未來?
前言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加速推進的背景下,航空燃料行業正經歷從傳統化石能源向可持續能源的深刻變革。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其航空燃料需求結構、技術路徑及政策導向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要影響。
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傳統與新興燃料雙軌并行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航空燃料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顯示:傳統航空煤油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其市場份額逐步被生物航煤(SAF)、氫燃料等綠色能源侵蝕。政策層面,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航空業碳達峰目標,推動SAF成為核心替代方案。技術層面,HEFA(酯及脂肪酸加氫)技術成熟度最高,已實現規模化應用;氣化費托合成(G+FT)、電轉液(PtL)等新技術進入中試階段,原料來源從廢棄油脂向農業廢棄物、綠氫拓展。
(二)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
國家通過《“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文件,明確SAF摻混比例目標,并配套稅收優惠、碳交易補貼等激勵措施。例如,上海對SAF航班起降費減免20%,北京大興機場試點常態化加注1%摻混比例的SAF。地方層面,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綠色金融政策支持SAF項目,單噸補貼額度達千元級別。
(三)產業鏈整合加速
傳統能源企業與航空公司深化合作,構建“原料收儲—生產加工—終端應用”閉環。中石化鎮海煉化建成亞洲最大10萬噸/年生物航煤裝置,并與東方航空合作開展商業航班驗證;中航油依托全國機場供油網絡,占據65%市場份額。新興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切入市場,如河南君恒生物采用自主催化劑技術,將SAF生產成本降低20%。
(一)需求端:國際航線引領增長,綠色消費成新趨勢
國內航線需求受高鐵分流影響,增速放緩至中低個位數;國際航線復蘇強勁,東南亞、歐洲航線航班量超疫情前水平,帶動保稅航煤需求年均增長近10%。消費者偏好方面,低成本航空公司通過SAF應用提升品牌溢價,年輕旅客對“零碳航班”支付意愿顯著增強。
(二)供應端:區域集群效應凸顯,原料多元化突破瓶頸
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形成三大航空燃料樞紐,合計供應量占全國65%。原料結構上,廢棄油脂仍是主力,但農業廢棄物、綠氫占比逐步提升。例如,國家發改委規劃2030年非糧原料占比超60%,黑龍江、山東等農業大省布局秸稈氣化制SAF項目;內蒙古久泰利用綠電制氫與CO?捕集技術,實現甲醇制SAF碳利用效率92%。
(三)供需缺口與進口依賴并存
盡管國內SAF產能規劃超300萬噸,但實際落地率不足三成,原料供應波動、技術成熟度不足導致短期供需失衡。為彌補缺口,中國航油集團通過參股阿聯酋ADNOC煉廠獲取權益產能,并與空客簽訂十年期SAF供應協議,累計采購量超50萬噸。
三、競爭格局分析
(一)國際巨頭主導高端市場,本土企業突圍技術壁壘
埃克森美孚、殼牌等企業占據中國航煤市場60%份額,但其優勢正被削弱。政策層面,中國通過歐盟REDII認證要求,倒逼國際供應商開放技術授權;成本層面,西北地區光伏電價優勢使國內SAF生產成本較國際水平低15%。本土企業中,中石化規劃2028年形成300萬噸/年SAF供應能力,占其航油總產量15%;民企如綠氫能專注藻類燃料研發,突破實驗室階段成本瓶頸。
(二)區域集群競爭差異化
山東東營打造“原油—生物質”雙原料基地,集聚14家產業鏈配套企業;粵港澳大灣區試點航空綠色供應鏈金融,吸引BP、殼牌設立分銷中心。中西部地區依托低成本優勢,承接SAF原料預處理環節,形成“東部生產—西部原料”協同格局。
(三)新興技術重塑競爭規則
氫燃料、電轉液等前沿領域成為競爭新焦點。億華通與商飛合作的液氫存儲系統完成適航認證測試,為氫動力飛機商業化鋪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生物航煤技術將能量轉化效率提升至82%,較傳統工藝提高19個百分點。
(一)成本平價驅動市場普及
隨著綠電成本下降、規模化生產推進,2030年SAF與傳統航油價差有望縮窄至1.2倍。技術迭代方面,PtL路線成本較2025年下降50%,綠電占比超60%;碳市場聯動方面,全國碳市場航空板塊2026年納入管控,SAF碳減排收益將抵消20%成本。
(二)全產業鏈協同生態成型
未來五年,行業將形成“原料收儲運—生產加工—加注服務—碳交易”閉環生態。原料端,國家批復建立6個生物質能源原料戰略儲備基地;生產端,頭部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提升集中度,CR5企業產能占比超75%;應用端,南方航空在廣州白云機場投資建設“制儲加用”一體化示范項目,實現機場內生物燃料閉環應用。
(三)國際化標準與認證體系完善
中國正參與制定ASTM D7566標準修訂,推動藻類燃料、電合成燃料等新技術納入國際認證體系。民航局發布的《SAF適航審定指南》將認證周期由24個月壓縮至15個月,加速新技術商業化。
五、投資策略分析
(一)聚焦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
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HEFA路線成本優化、PtL技術工業化、氫燃料儲運系統等領域的創新企業。例如,布局廢棄油脂高效回收技術的企業,或參與綠氫制SAF項目的能源集團。
(二)區域市場差異化布局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適合投資SAF生產與加注基礎設施;中西部地區可布局原料收儲與預處理環節;海南自貿港依托稅收優惠,發展SAF貿易與離岸加工業務。
(三)風險對沖與長期價值結合
需警惕國際原油價格波動、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隱性成本增加等風險。建議通過動態配置傳統航煤與SAF資產、參與碳交易市場對沖風險,同時關注政策紅利窗口期,如“十四五”末期SAF摻混比例強制提升帶來的投資機遇。
如需了解更多航空燃料行業報告的具體情況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航空燃料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