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布局太空領域,也許是時候了。
第二次空間爭霸戰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和興起,老舊技術的淘汰,航空業內的諸多領域也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高盛統計了投資數量和規模后發現,自2000年來,太空領域的投入活動有3/4來自于最近5年。僅2015年一年,就有超過50家風險投資(VC)選擇投資太空領域,促使2015年的空間風投金額甚至遠超之前十五年之和。
高盛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空間金融融資變得越來越可行,有各種不同的投資者類型涉足該領域。同時,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太空創業公司的成立,也為行業帶來更多的風投資金。很多投資來自于眾人皆知的著名公司,如Google和富達投資了SpaceX,軟銀集團投資了OneWeb,但還有更多的資金來自于較小的私人投資者或公司。
隨著行業新參與者和新技術的到來,太空領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尤其是在發射階段和衛星領域。新的衛星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供應源,并分解了目前的衛星代工廠和相關服務業。
在發射階段,有諸多新參與者在積極推動改革創新,這其中包括“鋼鐵俠”Elon Musk的SpaceX公司和亞馬遜Jeff Bezos的Blue Origin公司。另一方面,衛星領域的服務和市場日漸過剩,因此價格也迅速下跌。高盛認為,未來小衛星、衛星群和高吞吐量衛星的發展增長將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
據路透社報道,Bezos本周發表聲明稱,計劃每年拋售價值約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以資助自己的Blue Origin火箭公司,并希望Blue Origin能在明年為付費乘客提供一次11分鐘的亞軌道太空飛行。在2015年11月,Blue Origin公司擊敗SpaceX,成為全球首家成功發射和回收火箭的公司。
高盛進一步認為,隨著太空復興的開始,將會重新點燃對太空探索的興趣。當前地球上的諸多問題將能在太空尋求解決。過去,GPS,LEDs,人工肢體等的出現都多少歸因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下圖是高盛列出的目前探索子領域下的一些具體參與公司。
這一輪改變的核心驅動是商業發射和衛星制造行業的足夠能力支撐的。盡管現在這還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市場,但是迅速降低的成本在不斷降低參與到太空經濟的門檻。在將太空探索推向更遠更深的地方同時,還有一些行業變得現實可行了,諸如太空旅行、行星采礦和在軌制造等。
現在看起來還遙不可及的太空投資, 也許就是昨日的人工智能一般。可是你看現在,人工智能不僅遍地開花,還頗受投資者甚至普通人的關注。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
近年來,資產評估行業不斷開拓創新。在服務混合所有制經
智慧家庭又可稱為智慧家庭服務平臺,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