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與工業原料作物。近年來,甘薯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飼用比例減少,鮮食和加工用比例逐漸提高。《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薯類作物調整重點是擴大面積、優化結構,加工轉化、提質增效。為有效利用各地光熱資源,充分發揮鮮食和加工用甘薯在結構調整、穩糧增收、轉化增值等方面的優勢,特制定2017年鮮食和加工用甘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選用良種,培育健康種苗。根據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種植用途選用優良品種。發現感染病毒病及時拔除,嚴格種苗調運檢疫,南方薯區避免周年連續使用大田薯苗栽插,防止甘薯SPVD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蔓延為害。加強苗床管理,培育健康種苗,選擇無病毒污染的凈田生產種薯。
(二)合理密植,調優種植制度。因地制宜確定合理栽插密度,鮮食用甘薯要注重提高商品薯率。北方薯區鮮食用春薯可適當晚播、密植,畝密度3500-4000株;鮮食用夏薯可適當早栽,6月上中旬栽植,畝密度4000-4500株。南方薯區北部以夏薯為主,南部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畝栽插密度3000株左右。加強輪作倒茬,可以水旱輪作,或與花生、玉米、小麥、谷子等作物輪作,減輕病蟲害和連作障礙,增產增效。淀粉用甘薯提倡規模化種植,種植密度可適當降低。
(三)加強田管,優化群體結構。栽插后前期以促生長、早發苗、早封壟為重點;中期控制莖葉旺長,以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為重點,必要時可根據地上部莖葉長勢進行化學控旺;中后期以促進薯塊膨大為重點,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控旺,畝增施磷酸二氫鉀100克;生長后期注重防澇,排除田間積水。可使用覆膜栽培等技術措施,在北方和長江中下游薯區以蓋濕不蓋干、蓋優不蓋劣為要點,促進產量和效益提升。干旱貧瘠的丘陵山地一般不建議蓋膜。
(四)科學施肥,促進高產穩產。合理施肥,堅持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增施鉀肥為主、磷肥為輔的原則。作壟前根據土壤情況施足底肥,土壤全氮含量低于0.08%、速效氮低于20-30毫克/千克時,畝施純氮5千克-20千克作底肥;速效氮高于80毫克/千克時,可不施氮肥。速效磷含量低于20毫克/千克時,畝施純磷5千克作底肥;高于50毫克時,可不施磷肥。速效鉀含量低于30毫克/千克時,畝施純鉀20千克;速效鉀含量在30-100毫克/千克時,畝施純鉀10-20千克;超過150毫克/千克,可不施鉀肥。
(五)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病蟲。對于根腐病、薯瘟等無有效藥劑防治的病害,要選用抗病品種、無病地種植,加強栽插防控,抑制病菌侵染。對于黑斑病,選用高25-30厘米的壯苗,栽插前將秧苗基部約10厘米的部分浸泡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800倍藥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0倍-500倍藥液8-10分鐘防治。對于地下害蟲,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控,提高商品薯率。如田間設立黑光燈誘殺成蟲,選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等措施防控蠐螬、金針蟲。南方薯區要采取綜合措施防止蟻蟓為害。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中國土地一級開發及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咨詢預測
土地一級開發及重點城市房地產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
金屬陶瓷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動漫外包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