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茨城縣大洗町的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消息稱,在4人的肺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其中一名50多歲的員工從肺部檢測出2.2萬貝克勒爾的钚239。據《每日新聞》8日報道,該機構推測進入該男性員工體內的放射性物質總量高達36萬貝克勒爾,目前正在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
據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介紹,從男性員工肺部遭受的輻射值推算出進入其血液、骨頭、內臟等全身的放射性物質總量為36萬貝克勒爾。該數字相當于一年遭受1.2希沃特,50年遭受12希沃特的內部輻射。而日本的國家標準規定,處理放射性物質的工作人員受輻射量的最大限度為一年0.05希沃特或者5年0.1希沃特。
報道表明,5名工作人員在燃料研究樓中的分析室檢測核物質時,打開不銹鋼制的容器后,放在里面的塑料袋發生破裂,粉末狀的放射性物質四處飛散。包括上述男性員工在內4名員工將放射性物質钚239及镅241吸到肺里而遭受體內輻射。目前尚不清楚塑料袋破裂原因。報道稱,這5名工作人員已被送至專業機構,正在接受藥物治療以促使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目前尚沒有人反應身體不適。原子能機構正對遭受輻射的詳細情況及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進行調查。
核輻射對人的危害
最大的長期健康風險是癌癥。通常當體細胞受損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時,它們會自我消除。當這種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時,細胞獲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斷地分裂,這就演化成癌癥。
1.照射傷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y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癥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癥、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癥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適,食欲減退。
中度損傷,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乏力,惡心,有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余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癥、不育、怪胎等。
以下是遭受的輻射量(單位:毫雷姆)的后果:
450000~800000:30 天內將進入垂死狀態;
200000~450000:掉頭發,血液發生嚴重病變,一些人在 2 至6 周內死亡;
60000~100000:出現各種輻射疾病;
10000:患癌癥的可能性為 1/130;
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輻射量;
700:大腦掃描的核輻射量;
60:人體內的輻射量;
10:乘飛機時遭受的輻射量;
8:建筑材料每年所產生的輻射量;
1:腿部或者手臂進行X 光檢查時的輻射量。(注:這里使用的單位是雷姆(rem) ,現行單位為希(Sv) 1Sv=100rem)
2.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胎胚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癥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3.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范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癥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4.受核輻射污染后的后遺癥問題
受輻射污染后6個月,會發生的機體變化,包括晶體渾濁、白內障、男性睪丸和女性卵巢受影響導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損出現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各種癌癥。另亦會有遺傳效應,令生殖細胞基因或染色體發生變異,導致畸胎等問題。
目前核輻射帶來的的危害主要有這些,但真正被輻射后,因多方面因素影響,其病化過程中產生的異變難以預見。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中研普華通過對山楂茶行業長期跟蹤監測,分析山楂茶行業
美容旅游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