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因日本無印良品發表的聲明涉嫌商業詆毀不正當競爭,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再次與日本無印良品對簿公堂。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線上公開審理了此案。該案實為雙方商標權糾紛案的延續。
據悉,因日本無印良品發表的聲明涉嫌商業詆毀不正當競爭,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再次與日本無印良品對簿公堂。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線上公開審理了此案。該案實為雙方商標權糾紛案的延續。在此前商標權糾紛案中,被告方日本無印良品敗訴,需停止侵犯北京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注冊商標專用權,并發表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但在聲明中,被告方使用了“搶注”這一措辭。“搶注”一詞是否存在商業詆毀內涵,也成為雙方的爭議點之一。
商標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商標的價值多少,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判定。商標在投資或經營過程中作為資產的價值,即商標資產所含資本量的大小。是指其資本價值,而不是榮譽上的或主觀上的價值。
學說和司法實踐均表明,即使在商標注冊制度下,商標保護的真正對象是商譽,而非注冊標志本身。商譽的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商標內容需要注冊后通過市場推廣來不斷充實、增長,從而實現價值賦能。
商業實踐中,消費市場開拓所需的智力貢獻和物質投資甚巨,而當商品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消費業績和市場份額,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這與品牌使用者的前期投入是不可分割的。理論上,依商標在注冊人許可他人使用前是否已經產生了顯著的商譽,可分為“先發商譽”和“后發商譽”,后者典型如“王老吉”和“iPad”,二者的品牌銷售額和知名度均經過培育者的打造而得到巨大提升。如果承認只有對商標進行實際使用才能積累商譽,只有通過商標的經營和培育才能打開知名度,從而生發出商標的真正保護對象,就必須認識到,當商標注冊人和品牌使用者發生法益沖突時,不能僅僅以商標登記在注冊人名下而一概否定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當商標注冊人以其權利主體的優勢地位為要挾,主張撕毀合作協議,更應正視品牌使用者在“后發商譽”的積累上所付出的勞動和智力成果,秉持誠實信用原則,維護其合法權益。
商標作為企業重要的經營資源,市場主體對其重視程度和注冊需求與日俱增。僅2019年,我國商標申請量就達到783.7萬件。
此外,2020年2月至4月,廣東省新注冊企業數量最多,高達23.49萬戶,山東、江蘇、浙江三省緊隨其后,分別為17.36萬戶、12.31萬戶、11.71萬戶。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湖北省幾乎墊底,新增注冊企業數量僅為2.65萬戶,其中2月、3月新注冊企業數分別僅為185戶、3862戶。
從行業看,2月至4月,全國新增注冊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累計新注冊企業70.84萬戶,排名第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新增數量為22.42萬戶。制造業,建筑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四大行業新注冊企業數量均超過5萬戶。
本報告利用中研普華長期對商標行業市場跟蹤搜集的一手市場數據,應用先進的科學分析模型,全面而準確地為您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報告結合商標行業的背景,深入而客觀地剖析了中國商標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模和競爭格局;分析了行業當前的市場環境與行業競爭格局、產品的市場需求特征、行業領先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同時,佐之以全行業近5年來全面詳實的一手連續性市場數據,讓您全面、準確地把握整個行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
更多中研普華出版的商標行業投資前景預測,請點擊《2021-2026年中國商標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相關報告推薦
2021-2026年中國商標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商標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商標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產品價格分析...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近期,仙樂健康公司發布2020年年度報告,財報顯示,公司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066,817,765.70元,同比增長30.85%;實2...
不牽繩遛狗,有人覺得是還狗狗自由。但不牽繩,主人無法控制狗,常出現犬只傷人或造成車禍等情況。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
中國智能終端行業投資趨勢預測隨著視聽數字化的發展,智能終端產品市場需求增長,智能終端數字視聽行業漸入佳境。目前...
柳州螺螄粉賣到20多個國家地區“聞著臭、吃著香”的柳州螺螄粉,憑借“酸、辣、鮮、爽、燙”的特點,風靡全國,還遠銷...
2021年中國智能監控設備行業全景調研隨著中國安防產業已進入成熟期,智能安防產業競爭也日益加劇。國家通過政策引導開...
網貸機構存量業務已經清零據悉,截至2020年末,4676家納入專項整治的網貸機構全部停止開展業務,其中3210家網貸機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