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創新載體多元,積極推動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等實驗室高質量發展,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源動力;加速布局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增強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創新載體多元,積極推動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等實驗室高質量發展,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源動力;加速布局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增強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中國人工智能東部發展較強,形成了以北京、長三角、廣東為主的3大產業聚集區。目前,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分別依托百度、阿里云、騰訊、科大訊飛公司、商湯集團,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智能視覺5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智能算力提升,持續夯實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鵬城云腦”等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為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及智能化應用提供支撐。創新平臺搭建,著力打造7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16家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重點提升技術開源開放共享能力,降低行業技術研發門檻。支撐創新創業人員、團隊和中小微企業投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的擴散與轉化應用。應用場景廣闊,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醫療、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應用,為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內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前景如何?據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投資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環境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2023
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核心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位列國內第一梯隊,重點終端產品發展迅速,部分產品全國領先。其中,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02萬套,同比增長56.5%,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41.5%;無人機相關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約為80%。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培育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1500家,已形成華為、騰訊等大型企業為引領,云從科技、云天勵飛、佳都科技等骨干企業為支撐,眾多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廣東已經陸續涌現出一大批人工智能龍頭骨干企業和一大批非常誘惑力的人工智能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2017年,廣東省人工智能的核心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260億元,約占全國三分之一,也帶動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相關產業規模超過了2000億元,人工智能的企業總數超過了300家,核心產業及相關產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另外像企業的融資規模、融資頻率均居全國前列在智能制造方面,2017年,廣東10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的產值達到了10230億元,同比增長了10%。
近年來中國出臺多部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政策,目前全國已形成頭部區域牽引、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中國人工智能走向規模化落地階段。中國人工智能東部發展較強,形成了以北京、長三角、廣東為主的3大產業聚集區。目前,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分別依托百度、阿里云、騰訊、科大訊飛公司、商湯集團,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智能視覺5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布局
廣州。依托南沙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區、中大國際創新谷、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價值創新園、廣東省智能傳感器產業園、黃花崗科技園和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等重點園區,引進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技術帶頭人,吸引優秀的企業和項目在廣州落地,推進人工智能和相關產業發展。
深圳。依托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南山智園、金地威新軟件科技園、羅湖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鹽田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龍華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坪山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坂雪崗科技城等重點園區,形成“總部基地+研發孵化+高端制造”的“一軸兩廊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引導產業因地制宜、特色集聚、協同發展。
珠海。依托橫琴新區、無人船科技港、萬山無人船海上測試場、香洲區云溪谷數字產業園等產業基地,打造無人船、無人航運、數字經濟等特色產業集群,吸引國內外優質人工智能項目落戶珠海,構筑粵港澳地區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
佛山。依托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園、佛山順德機器人谷、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等園區,重點發展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快機器學習自動化、人機混合群體智能等核心技術應用,提升工業、服務機器人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全國智能制造高地。
惠州。依托仲愷高新區、惠城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潼湖生態智慧區、梧村人工智能產業園、德賽西威智能網聯惠南工業園、智能安防小鎮等產業基地,借助京東智聯云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全產業鏈資源的加持,推動惠州跨境電商產業升級,完善區域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實體產業發展邁向新高地,打造區域經濟發展的數字化新引擎。
東莞。依托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中堂人工智能小鎮、沙田人工智能小鎮等產業集聚區,以面向智能制造的機器視覺技術為抓手,推動機器視覺底層算法框架創新,大力發展視覺芯片、智能終端、視覺感知等高端業態。打造以機器視覺為核心的區域人工智能創新綜合體,全面推進制造業的人工智能賦能,探索傳統制造業轉型和新興制造業升級的智能路徑。
中山。依托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基地、中山美居智能制造大數據產業園、火炬大數據產業園、全通星海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等產業基地,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能力,推動5G基礎設備、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應用中心等聚集,帶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加速發展。
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區域格局分明,深圳、廣州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目前已形成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其他地市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到2025年,廣東省人工智能前沿與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部分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開源開放共享創新平臺成為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桿,力爭形成高端引領、開放共享、自主可控、基礎夯實的人工智能一流創新生態,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涌現一批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企業。
——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全球領先科技成果。大數據智能、通用基礎及大模型、群體智能、知識理解與推理、可解釋人工智能等前沿與基礎理論實現全新突破;跨媒體分析技術、自然語言理解、自主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互聯網、人工智能安全、多領域創新應用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學習框架、智能計算、終端產品等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技術取得全面進展;計算架構、數據處理、智能芯片等基礎處理器及智能傳感器技術達到新高度。到2025年,在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操作系統、基礎軟件以及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取得10項以上全球領先標志性成果或突破性進展。
——搭建平臺生態體系,促成多元平臺發展格局。以廣東人工智能重大應用需求方向為牽引,圍繞細分行業領域擇優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樹立平臺品牌形象,全面打造完整的平臺生態體系。到2025年,建成30個以上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應用中心(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10個以上),打造10個以上廣東省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5個以上人工智能智庫。
——推進“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應用場景。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高效率運行,圍繞智能制造、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能無人系統等重點領域,到2025年,打造200個全球領先的深度融合應用場景。
——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助力核心產業高速發展。人工智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到2025年,培育形成40家以上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龍頭企業,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制造、應用和服務領域的領軍企業,優化提質現有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園,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型產業集群,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萬億元。
如果廣東省人工智能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報告將幫助行業企業、科研單位、銷售企業、投資企業準確了解行業當前最新發展動向,及早發現行業市場的空白點,機會點,增長點和盈利點……,前瞻性的把握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形成企業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優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未來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現狀如何?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或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報告:《2022-2027年廣東省人工智能行業投資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智慧商旅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
智慧商旅行業研究報告中的智慧商旅行業數據分析以權威的國家統計數據為基礎,采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在描述行業概貌的同時,對智慧商旅行業進行細化分析,重...
查看詳情
相比其它行業,安防行業是AI技術比較早介入的一個行業,AI+安防相結合衍生的各種安防產品、技術和方案逐漸增多,進一...
新聞紙行業發展概況新聞紙又稱白報紙,是報刊及書籍的主要用紙。適用于報紙、期刊、課本、連環畫等正文用紙。新聞紙是...
電子通訊的概念電子通訊是指任何信息通訊以資料、文字或影像形式,并通過引導及/或非引導的電子電磁性能源進行,或任...
我國宣布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并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潤滑油行業率先提出了全球領先的5E能效潤滑...
相比于國外牌號齊備的產品,相信我們的企業無論是在催化劑的改進、聚合條件的優化、原料回收路線優化,還是產品性能優...
海洋環境監測作用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包括海洋生物之間及海洋生物與其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海洋是生命的...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