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乳制品市場未來發展,外資乳企表示依然看好,并將產品創新、市場下沉、提供高價值原料或產品等,作為未來在華業務的戰略重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進口國和恒天然、菲仕蘭、達能等乳業巨頭重要的海外市場,中國乳制品市場的表現往往牽動著全球奶價走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生鮮乳(原料奶、原奶)產量同比增長6.8%,而液奶消費出現8年來首次下降,進口乳制品尤其是包裝牛奶的需求減少。盡管如此,我國乳清粉、嬰幼兒配方奶粉、蛋白類、奶酪等深加工產品的進口量仍在保持增長。
對于中國乳制品市場未來發展,外資乳企表示依然看好,并將產品創新、市場下沉、提供高價值原料或產品等,作為未來在華業務的戰略重點。
8月6日的世界奶業大會乳制品行業國際貿易論壇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三處一級調研員胡舒介紹,我國乳制品進口量在經歷前十年的快速增長后,2022年呈現量減價增趨勢。2023年上半年,進口下降趨勢減緩,出口增長較快。
這一趨勢也體現在恒天然、菲仕蘭等國際奶業巨頭的財報和數據預測中。8月4日,全球最大的大宗乳品原料商恒天然宣布,將2023年/2024年產季收奶價由原先的每公斤7.25新西蘭元—8.75新西蘭元,下調至每公斤6.25新西蘭元—7.75新西蘭元,整體下調幅度接近13%。恒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郝萬里)表示,修正后的奶價范圍反映出大中華區對全脂奶粉(大包粉)的進口需求持續減少。
今年5月,恒天然曾預測中國對全脂奶粉的需求會快速恢復,但此后全球乳品拍賣平臺(GDT)的全脂奶粉整體價格下降了12%,中國在GDT中的全脂奶粉銷量份額一直低于平均水平。郝萬里認為,“這反映出中國目前生鮮乳過剩,導致本土全脂奶粉生產水平提高,并降低了相關進口需求。”
菲仕蘭則在2023年半年報中提到,中國是最大的乳制品進口國,約占全球乳制品貿易的四分之一。中國正在投資發展自己的奶牛養殖業,減少進口依賴,2023年國內牛奶產量增長了約5.5%,但國內乳制品需求并未明顯增加,加之過剩的奶源主要用于生產液奶和奶粉制品,這些因素導致中國2023年上半年乳制品進口下降了6.3%。加之全球高通脹導致其他乳制品主要進口國,特別是非洲和東南亞的乳制品需求大幅下降,導致主要出口國的乳制品出口量相應減少。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生鮮乳(原料奶)產量3932萬噸,同比增長6.8%,但液奶消費出現8年來首次下降。另據2023年1月中國奶業貿易月報統計,2022年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327.19萬噸,同比減少17.1%,進口額139.36億美元,同比增長0.8%。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今年7月的第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上表示,2022年2月,全國奶業二十強企業噴粉1萬噸左右的生鮮乳,當前每天噴粉4000噸—5000噸的生鮮乳,預計今年過剩生鮮乳將超過110萬噸,噴粉庫存在23萬噸—30萬噸。與此同時,我國進口乳制品大幅下降,今年1月—5月大包粉進口量減少33.8%,包裝牛奶進口減少31.8%。李勝利認為,近兩年我國養殖端面臨奶源過剩與去庫存的巨大壓力。
全球乳制品消費“共振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消費低迷、奶價不振在全球多個市場存在。菲仕蘭在半年報中提出,持續的高通脹導致全球乳制品消費量下降,北半球牛奶產量的小幅增長導致市場上牛奶過剩。由于上述因素影響,大多數乳制品價格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下降,“預計一旦全球乳制品需求改善,價格將再次上漲。”
“從奶業生產國及其產品價格來看,全球都在‘共振走低’。”李勝利在第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5月,美國、歐盟、新西蘭等牛奶主產國(地區)的牛奶產量為1.27億噸,同比增長0.8%,保持溫和增長,但未超過3%的“紅線”,“如果增長率超過3%,就意味著供過于求,造成世界乳制品拍賣價格的大幅下跌”。今年5月,美國、歐盟、新西蘭的奶價都較高點大幅下滑,這也導致世界主要乳制品拍賣價格下降,“從全世界看,奶源的生產、消費都出現了問題。”
盡管眼下全球乳制品整體需求不振,但部分品類仍在持續增長。胡舒結合我國進口乳制品貿易情況表示,我國包裝牛奶、酸奶等進口液態奶的需求在下降,但乳清粉、嬰幼兒配方奶粉、蛋白類、奶酪等深加工產品的進口量仍在保持增長。另一方面,我國乳制品今年上半年出口呈現雙位數增長。
一季度,乳制品消費穩定增長。其中,網購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率達12.1%。與此同時,餐飲堂食、電影院等線下消費場景不斷拓展,乳品消費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著乳品行業的銷售運營模式。今年2月,美團買菜與伊利簽署2023年度聯合計劃,宣布將在鮮奶、酸奶、冰淇淋等全系列商品的互聯網零售領域深度合作,持續優化消費體驗。《O2O即時零售常溫乳品白皮書》顯示,年輕人群偏好常溫酸奶、普通調味乳、高端成人酸味奶,更容易滿足他們在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
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創新是促進消費的關鍵力量。對于企業而言,把握消費變化的新機遇需要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全方位提升供給水平,不斷打造多元化、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才能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開拓更大消費市場。
從供需關系上來說,高質量供給能刺激消費需求、激發消費潛力。例如,目前我國奶酪人均消費量僅0.17千克,不到日韓的十分之一,隨著國內消費者乳品消費提升,人們對奶酪有明顯的消費需求。據統計,蒙牛旗下奶酪品牌妙可藍多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22%,增速超過乳業整體增長水平。
未來,繼續激發新的消費潛力并非易事。劉長全認為,乳制品企業要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版乳制品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顯示:
消費相關的宏觀數據整體呈現復蘇趨勢,5 月份,社零總額、社零餐飲收入、煙酒類零售額及飲料類零售額分別同比變動12.7%、35.1%、8.6%、-0.7%,兩年復合增速分別達到2.5%、3.2%、6.2%、3.4%,預計后期消費品仍維持穩定復蘇趨勢。根據最近公布的5 月份金融數據,國內M2 月度同比增長11.6%,當月社融規模1.56 萬億元,環比增加0.33 萬億,同時社融存量規模增速維持10%的較高增速。流動性及社融等指標是經濟恢復的前置性指標,這些指標的持續恢復有助于支撐經濟復蘇,進而推動白酒等消費品的增長。
國內生鮮乳價格延續下行趨勢,截止6 月21 日,國內主產區生鮮乳平均價約3.81 元/千克,同比下降7.7%。參考GDT 數據,全脂奶粉及脫脂奶粉價格也整體處于下行趨勢中,截止6 月20 日,全指奶粉和脫脂奶粉平均中標價分別為3,172 和2,667 美元/噸,同比下降23.1%和37.6%;干酪價格環比有所回落,6 月20 日平均中標價4,533 元/噸,同比下降7.0%。生鮮乳及大包粉價格下降有助于下游乳制品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參考商務部的數據,國內牛奶及酸奶的零售價也處于下降趨勢中,截止6 月23 日,牛奶及酸奶零售價分別為12.44 元/升及16.07 元/升,同比下降4.1%和2.4%。整體而言,牛奶及酸奶終端價下降幅度小于原奶價格下降幅度,有利于乳制品企業盈利改善。
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和消費加速回暖,乳制品消費也恢復增長勢頭。特別是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提升,我國食物消費需求加速升級,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以奶類為代表的低熱量高蛋白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有較大增長。
2023年乳制品消費總量預測
從人均消費量來看,增長潛力也不小。2022年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約43公斤,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48.3%,但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預測,到2025年,中國奶類消費總量有望達到6700萬噸至7000萬噸。預計2023年乳制品消費總量較2022年會有明顯增長。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從高溫滅菌常溫液態奶消費為主,到液態奶中冷藏鮮奶占比不斷上升,黃油、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費快速增長,乳制品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在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創新中心資深產品研發經理王彩云看來,技術突破與研發創新是乳制品企業強內功、補短板、謀共贏的突破口。作為深耕奶業一線的研發人員,王彩云團隊研發出的濃縮乳清蛋白制備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成為嬰配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保障;開發的益生菌新型遞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事奶業技術研究近20年,王彩云見證了中國人從“喝到奶”到“喝好奶”的歷程。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費品質,倡導健康飲食結構,增加健康、營養農產品和食品供給。對于乳制品行業來說,需要全行業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水平,加快推進奶業振興步伐,更好滿足消費者健康、多元的消費需求。
劉長全認為,為滿足消費者對乳制品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有以下發力點需要關注:一要加快乳制品品種和乳制品加工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符合本土口味和消費習慣的特色乳制品;二要完善乳制品流通體系,更好適應不斷增長的冷鮮乳制品流通需求;三要創新發展各類基于互聯網的新興銷售渠道,提高消費者獲取信息、購買產品便捷性,讓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轉化為實際購買行動;四要進一步提升奶牛養殖水平和原料奶質量,為冷鮮乳制品生產提供安全、優質的原料。
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性產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是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發展,為奶業振興提供了發展信心。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奶業振興仍面臨兩方面制約。一是飼料糧長期供給不足。2022年以來,我國奶業發展面臨價格下行和成本上漲雙向擠壓的困難。其中,成本上漲主要是由于飼料成本持續攀升,深層次原因則是我國飼料糧長期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二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奶牛養殖基礎地位較弱。奶業振興高級階段標準是奶農能夠快樂養牛、消費者能夠優先消費中國乳制品,但是在當前奶業發展過程中,中小規模牧場受到較大沖擊,反映了我國奶業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問題。
《2023-2028年版乳制品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版乳制品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要開發一個新品并能迅速在市場上推廣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只有經過科學的市場分析、消費者分析、競爭對手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企業開發的新...
查看詳情
上半年廣東、江蘇經濟總量分別為62909.8億元、60465.3億元,雙雙躋身“6萬億元俱樂部”,跨越新的增長臺階。在觀察人2...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再生紙制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歡迎。再生紙是一種以廢紙為原料,經過分選、凈化、打漿、...
加強對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項目的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
目前,中國ETC行業企業中,金溢科技、萬集科技、聚利科技(華銘智能子公司)在車載ETC產品方面的銷售量最高,同時位列...
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循環經濟能夠大幅降低能源...
資料顯示,黃淮海、長江、西北、華南、東北(吉、黑)、西南是我國種植番茄的6大優勢區域。2017年,番茄總播種面積為19...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