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評估顯示,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
日前,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完成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成果正式發布。
調查評估顯示,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逐步提高。同時,我國生態本底脆弱,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水平仍較低,重要生態空間被擠占的現象依然存在,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調查評估表明,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各類生態系統變化幅度均有所減小,2015—2020年全國發生變化的生態系統面積為11.40萬平方公里,變化幅度為0.24%/年,小于前5年的變化幅度。
全國優良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占比超過43%。全國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2015—2020年生態系統質量等級提升的區域面積占比為11.67%,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優和良等級面積占比高于低和差等級面積占比。
全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中有升。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基本穩定,防風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續增加。
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干擾減少。城鎮空間增長明顯趨緩,2015—2020年增幅6.31%。重要生態空間人類活動干擾得到有效管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單位面積人為擾動破壞重點問題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國家戰略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京津冀地區濕地面積持續減少態勢得到扭轉,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提高、流域整體水質得到改善,粵港澳大灣區自然岸線保護力度增強、人工岸線增幅降低。2000—2020年黃河流域植被顯著變綠,“綠線”向西移動了約300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中國生態保護政策制度出臺最密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最有力、生態破壞懲處最嚴格的階段。調查評估成果充分表明,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極大提升,生態保護和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推動全國生態狀況發生了顯著改善。
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一項針對中國生態國情的基礎性調查。本次調查評估相關成果已應用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重要工作,未來還將為各級地方政府、各相關部門單位制定規劃政策提供參考和支持。
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生態環境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3生態環境行業市場深度分析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生態環境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生態環保產業技術將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從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深入融合,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等特點。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中,大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規劃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裝備研制、標準規范建設以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與應用,大力推進森林、草原、河湖、濕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創新。
“十四五”期間,我國啟動“山水工程”負面清單審核,明確將不符合“三區三線”管控規則、工程措施缺乏科學性等9類項目排除在中央財政資金安排之外,生態保護修復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不斷提升。
測算,預計2021年-2025年,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25年環境治理營收總額有望突破3萬億元。
生態環境產業技術將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從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深入融合,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等特點。
1、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
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持續增長,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積13.14億畝,居全球第一。過去十年,我國為全球貢獻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積39.68億畝,居世界第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0.32%,草原定位實現了從生產為主向生態為主的轉變。濕地總面積8.45億畝,居全球第四。
2、完成防沙治沙3.05億畝
深入實施“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防沙治沙3.05億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率先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國方案。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沙化土地5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重點區域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
3、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65.34萬平方公里
水利部近期組織完成了2022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結果顯示,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65.34萬平方公里,較2021年減少2.08萬平方公里,減幅0.78%。
中研普華對生態環境行業進行了長期追蹤,結合我們對相關企業的調查研究,對我國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市場競爭格局與形勢、贏利水平與企業發展、投資策略與風險預警、發展趨勢與規劃建議等進行深入研究,并重點分析了生態環境行業的前景與風險。
更多生態環境行業發展趨勢消息,請點擊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生態環境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硫化汞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硫化汞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硫化汞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產品價格...
查看詳情
南海開漁已經過了幾天時間,按照往年的規律,“開漁”后的海鮮價格都會有所回落,今年情況如何?打撈、分揀、裝袋,在2...
21日,一則傳言引發機場股大跌。午盤后,白云機場和上海機場相繼發布澄清公告。21日上午的這則傳言中提到“上周國君社...
光伏產業鏈上游產品(包括工業硅、多晶硅、硅片)價格一改此前的持續下滑走勢,出現企穩回升。數據顯示,以多晶硅單晶...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中國約有70%的女性為不同程度的色斑所困擾,其中心理壓力最嚴重的是31-40歲和21-25歲之間的消費者...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電子-...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