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1月初至今,就有約10家A股公司在投資者關系記錄中明確了人形機器人相關進展。包括禾川科技明確“已經具備馬達、編碼器、傳感器等產品的技術積累,未來除了為客戶定制部件外,也會積極往組件方向發展”;榮億精密表示“在密切關注及如何應用到3C產品”等。
人形機器人獲政策加持 產業鏈公司被高頻關注
僅11月初至今,就有約10家A股公司在投資者關系記錄中明確了人形機器人相關進展。包括禾川科技明確“已經具備馬達、編碼器、傳感器等產品的技術積累,未來除了為客戶定制部件外,也會積極往組件方向發展”;榮億精密表示“在密切關注及如何應用到3C產品”等。而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僅11月份以來更是有近200條關于人形機器人相關話題的互動記錄。英洛華、華東數控、機器人、飛利信、固高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均被投資者問及是否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所布局。從全球來看,已有不少頭部企業參與,以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為代表,國外部分企業加快推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計劃幾年內完成百萬臺套數量級的部署與應用。從國內來看,小米、小鵬等公司也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有了技術甚至是產品儲備。華北地區某家具有人形機器人技術儲備的公司負責人對記者介紹,人形機器人可謂當今世界智能裝備的最高技術水平,它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集大成應用。從其接觸的產業鏈企業來看,存在巨大潛力,但要想行至頂端也有相當難度。
目前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產業化落地階段,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人形機器人將重新定義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人,,把人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而商用服務場景是人形機器人最快應用的市場,家庭落地場景則是人形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
從行業來看,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和9.6%。《“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是未來產業的新賽道。
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日前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工信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是未來產業的新賽道。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前期已有一定基礎,但在關鍵基礎部件、操作系統、整機產品、領軍企業和產業生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需要加強政策引導,集聚資源推動關鍵技術創新,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對此,《指導意見》按照謀劃三年、展望五年的時間安排作了戰略部署。其中提出,到2025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和手段。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至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到2027年,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關鍵技術突破上,《指導意見》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為引領,在機器人已有成熟技術基礎上,重點在人形機器人“大腦”和“小腦”、“肢體”關鍵技術、技術創新體系等領域取得突破。包括,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大腦”,增強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交互能力,開發控制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小腦”;系統部署“機器肢”關鍵技術群,打造仿人機械臂、靈巧手和腿足,攻關“機器體”關鍵技術群;構建完善人形機器人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人形機器人與元宇宙、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融合等。
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日對外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
《指導意見》稱,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
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高盛預測,在最理想的情景下(產品設計、用例、技術、可負擔性和公共接受度等障礙被克服),人形機器人2025年至2035年銷量的CAGR可達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
而在國內方面,《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近些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深入。中國已將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作為重要工程,國內廠商攻克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逐漸顯現。預計到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110億美元,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100億美元。
未來,隨著感知、計算、控制等技術的迭代升級和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深度認知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入應用,機器人將會更加智能化和多樣化,能夠適應更加復雜和多變的環境和任務,與人類進行更加自然和友好的交互,提供更加高效和優質的服務。
展望未來,隨著國產替代進程提速,“機器人+”等國家政策的落地實施,國產替代邏輯愈發明確,加之受益國內優勢產業騰飛及下游應用場景拓展,諸如光伏、鋰電等國內客戶崛起,工業機器人國產化迎來機遇,內資龍頭加速趕超外資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國產龍頭崛起正當時。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機器,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機器人可以輔助甚至替代人類完成...
查看詳情
上市銀行穩健盈利 大盤“壓艙石”效果被看好隨著三季報披露順利收官,42家A股上市銀行的成績單也浮出水面。數據顯示1...
智能汽車進入“華為時間”產業鏈公司切分“新蛋糕”智能新能源汽車正在進入“華為時間”。11月9日,華為和奇瑞汽車合S...
規模告急! 多只基金瀕臨清盤據報道稱,近期多只基金規模告急。11月7日,6家基金管理人宣布旗下7只產品(份額合并計算...
今年基金分紅接近1600億元:債券型基金為分紅主力 部分權益類產品脫穎而出面對持續震蕩的二級市場,基金的分紅熱情仍...
乘聯會初步統計:10月乘用車零售同比增長10% 新能源車零售同比增長39%乘聯會初步統計:10月1-31日,乘用車市場零售...
社保基金三季度持倉圖曝光 挺進“大消費”青睞“硬科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社保基金(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共出現...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