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金額近270億元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過4.6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近270億元。總體運行平穩,促進發電企業綠色轉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碳市場參與企業全部為火力發電企業,預計今年將有更多成熟行業被引入全國碳市場。
碳管理是一種以降低碳排放為主要目的的管理方式,旨在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它包括碳減排和碳交易兩個主要方面,通過采用各種措施減少企業、政府和個人的碳排放量,以及將減排目標轉化為可交易的碳減排指標,并通過交易達到減排目標。
碳管理行業是一個涉及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金融服務以及碳資產管理與咨詢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行業。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加劇,碳管理行業逐漸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領域。近年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碳管理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節能降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2.5%左右、3.9%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8.9%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
在氣候危機愈加凸顯的大背景下,中國也在不斷探索溫室氣體減排路徑與適宜國情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目前已經歷三個主要發展階段:2005年開始的CDM(“清潔發展機制”的簡稱)項目推行階段,2011年啟動的碳交易試點市場建設與運行階段,以及2014年推出、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的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與運行階段。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碳管理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需要治理,而治理溫室氣體則會給企業造成成本差異;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換可看作是一種權利(產權)交換,那么溫室氣體排放權也可進行交換;由此,借助碳權交易便成為市場經濟框架下解決污染問題最有效率方式。這樣,碳交易把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減少碳排放這一技術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這個經濟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市場機制來解決這個科學、技術、經濟綜合問題。
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質上是一種金融活動,一方面金融資本直接或間接投資于創造碳資產的項目與企業;另一方面來自不同項目和企業產生的減排量進入碳金融市場進行交易,被開發成標準的金融工具。
據統計,我國設備更新改造年市場規模超過5萬億元。積極做好重點領域產品設備更新改造、加強廢舊產品設備循環利用,不僅是節能降碳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當前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充分發揮節能降碳經濟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節能降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重點設備循環利用和再制造均被列入專項支持范疇,以期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節能降碳的積極性。
當前,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對中國的供應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環保低碳要求。對中國企業來說,產品的“綠色”含量將直接影響其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強出口產品碳足跡管理,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是積極應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主動選擇。
報告根據碳管理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碳管理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碳管理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碳管理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碳管理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碳管理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