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海上光伏產業將邁入規模化發展的“黃金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千億元,產業鏈從上游材料到下游運維全環節成熟度顯著提升。山東省以“環渤海+沿黃海”雙基地為核心,江蘇省通過60個海光項目加速布局,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漂浮系統與錨固系統作為海上專用設備的技術核心,HDPE制品因經濟性優勢占據主流,而錨固技術創新推動成本下降30%以上。隆基、華能、遠景等龍頭企業通過“風光同場”模式深化布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指出,2025-2030年漂浮系統、連接器等細分領域將迎來爆發式投資機遇。
一、市場規模與產業鏈圖譜
1. 市場規模:千億級市場加速釋放
根據中研普華《2025-2030年中國海上光伏行業投資戰略規劃分析》,2025年全球海上光伏裝機量將超50GW,中國占比達40%以上,市場規模突破1200億元。至2030年,僅山東省規劃的4200萬千瓦海上光伏基地即可帶動上下游產業投資超2000億元。從成本結構看,漂浮系統與錨固系統占項目總投資的35%-45%,是降本增效的關鍵環節。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4-2029年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分析
二、區域布局:環渤海與沿黃海雙核驅動
1. 山東省:政策先行,打造“風光同場”標桿
山東省通過《海上光伏建設工程行動方案》,布局4200萬千瓦裝機容量,近期聚焦東營、煙臺等淺海區域開發樁基固定式項目,遠期結合風電場地探索漂浮式光伏示范。例如,青島中電建115萬千瓦樁基式項目已落地即墨區,依托II類太陽能資源富集優勢,形成“光伏+儲能+研發”產業鏈閉環。
2. 江蘇省:60個項目集群推動千萬千瓦級基地
江蘇省規劃2027年海上光伏并網規模10GW,2030年達15GW以上,重點布局南通(11.44GW)、鹽城(10.46GW)等海域。政策支持海域立體分層設權,鼓勵“漁光互補”模式,降低用海矛盾。
3. 浙江省:創新海域使用權政策
浙江省發布《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成設權的通知》,允許光伏與養殖、航運等業態共享海域資源,慈溪340MW海涂漁光互補項目成為區域開發范本。
三、漂浮系統與錨固系統:技術迭代驅動成本下降
1. 漂浮系統:HDPE制品主導市場,經濟性優勢顯著
當前主流漂浮系統包括浮管式、浮箱式兩類。中研普華數據顯示,HDPE浮箱式系統成本約0.8元/瓦,較復合材料低20%,且耐腐蝕性提升50%以上,成為山東、江蘇項目的首選。技術趨勢上,雙面雙玻組件與浮動平臺的集成設計可提升發電效率10%,但需解決擺動角過大導致的傾覆風險(擺動角>12°時發電量下降40%)。
2. 錨固系統:技術創新降低運維成本
錨固系統類型包括重力式、樁基式和吸力式,其中吸力式錨固憑借安裝效率高、適應性強的特點,在江蘇深水區項目中占比超60%。遠景能源通過材料輕量化設計,使錨固系統成本下降32%,并延長使用壽命至25年。
四、重點企業競爭格局分析
1. 華能國際:全產業鏈布局搶占先機
華能國際以“EPC+運維”模式整合資源,在山東建成全球首個樁基固定式實證項目,其漂浮系統研發投入占比達營收的5.2%,專利數量居行業首位。
2. 遠景能源:技術協同提升競爭力
遠景依托海上風電技術積累,開發“錨固-漂浮-儲能”一體化解決方案,在江蘇鹽城項目中實現LCOE(平準化度電成本)0.38元/千瓦時,低于行業均值15%。
3. 隆基綠能:雙面組件適配海上環境
隆基推出定制化雙面雙玻組件,通過抗鹽霧涂層和強化支架設計,使組件在II類資源區發電量提升12%,已供應中電建即墨項目。
五、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戰略建議
投資聚焦:短期關注山東、江蘇的樁基固定式項目配套設備(如HDPE漂浮系統、吸力錨),長期布局深水區漂浮式技術及連接器國產化。
技術協同:推動“光伏+風電+儲能”多能互補模式,降低電網接入成本。
政策利用:浙江、福建的立體用海政策可縮短項目審批周期30%以上,建議企業優先布局。
(研究引用:中研普華《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
2025年海上光伏產業將呈現“技術專業化、區域集群化、投資多元化”特征,企業需緊抓政策紅利與技術迭代窗口期,以實現規模化效益與低碳轉型的雙重目標。
如需獲取更多關于海上光伏行業的深入分析和投資建議,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海上光伏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