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季,四川宜賓全球首條光伏玻璃智能化生產線投產,單線產能突破1200噸/日,帶動當地光伏產業鏈年產值突破800億元。這個縮影背后,折射出四川在“十四五”收官階段已悄然完成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戰略卡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四川省“十五五”規劃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四川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5800億元,同比增長18.7%,增速連續三年領跑西部。站在“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關鍵節點,四川正以“雙碳”目標為牽引,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支點,謀劃一場覆蓋產業升級、能源革命、區域協同的深度變革。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戰略機遇——解碼四川的“雙面畫像”
1.1 經濟基本盤解析:萬億俱樂部成員的進階密碼
2023年四川省GDP突破6.2萬億元(表1),其中第二產業占比35.7%,第三產業占比53.1%,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值得關注的是,成都都市圈貢獻了全省46%的經濟總量,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GDP增速達7.3%,創十年新高,區域協調發展初見成效。
?表1:四川省2023年核心經濟數據?
數據來源:四川省統計局(注:按用戶要求僅保留1張核心數據表)
1.2 戰略機遇研判:國家意志與市場力量的共振
中研普華《四川省“十五五”規劃研究報告》顯示,四川在“十五五”期間將迎來三大戰略機遇:?“東數西算”工程催生的數字經濟基建浪潮?(2023年全省新建5G基站3.2萬個,數據中心機架超15萬架);?“成渝氫走廊”帶動的氫能產業爆發?(預計2025年氫能全產業鏈規模突破500億元);?“電動長江”戰略推動的裝備制造升級?(宜賓動力電池基地全球市占率已達18%)。
第二章:產業升級攻堅戰——從“制造大省”到“智造強省”的躍遷路徑
2.1 電子信息產業:劍指全球級產業集群
2023年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營收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成都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全國排名躍居第四。中研普華預測,隨著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生產線、華為成研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重大項目投產,到2025年該產業規模將突破1.8萬億元,形成“芯片-面板-終端-應用”的全鏈條生態。
2.2 綠色能源革命:從“水電王國”到“多元能源矩陣”
依托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水電裝機容量超9600萬千瓦),四川正加速布局“水風光氫儲”一體化:甘孜州光伏基地單晶硅片產能突破50GW,宜賓“動力電池之都”集聚寧德時代、吉利等頭部企業,預計2025年全省動力電池產能占全球比重將達25%。
第三章:空間重構方法論——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破圈”實踐
3.1 交通動脈重構:1小時通勤圈催生“同城效應”
2023年成渝中線高鐵開通后,雙城通勤時間壓縮至45分鐘,帶動沿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度提升37%。中研普華調研發現,兩地已有62%的規上企業建立供應鏈協作關系,重慶兩江新區與成都天府新區聯合招商項目投資額超1200億元。
3.2 要素流動革命:數據跨域流通破解“行政區經濟”困局
全國首個跨省域政務數據共享平臺“川渝通”上線兩年,累計調用數據超8億條,企業開辦時間縮短60%。這種制度創新為成渝共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提供了底層支撐。
第四章:創新生態培育——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突圍
4.1 新型研發機構:打通成果轉化“任督二脈”
成都超算中心已服務全國35家科研機構,將新材料研發周期從3年縮短至8個月;綿陽科技城“云上兩城”數字平臺,促成技術交易額突破200億元。這種“大裝置+市場化”模式正在重塑區域創新格局。
4.2 人才虹吸戰略:用“宜居指數”換“創新濃度”
成都高新區“金熊貓”人才計劃實施以來,累計引進諾獎得主工作室12個、院士團隊45個,帶動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18.7%,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四川省“十五五”規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