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醫療行業面臨基層資源短缺、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挑戰。以兒科為例,全國每千名兒童僅有0.63名兒科醫生,基層醫院診療能力薄弱,尤其在兒童罕見病和復雜病例診斷中暴露明顯短板。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成為破解醫療資源困境的關鍵突破口。
據報道,近日,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推動研制的兒科醫學大模型“福棠·百川”將在北京市海淀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社區醫院、河北省150余家縣級醫院部署,推進AI兒科醫生臨床應用。據介紹,這款AI兒科大模型擁有兒童常見病及疑難病癥的立體化知識體系,能夠采用兒科“循證模式”為患兒制定科學、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模型整合了超過300位北京兒童醫院知名兒科專家的臨床經驗和數十年脫敏后的高質量病歷數據。面對患者家長時,能自主進行多輪問診。
2025年,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聯合北京兒童醫院推出的“福棠·百川”AI兒科醫生,標志著我國AI+醫療邁入臨床深度協同階段。這一實踐不僅展現了AI在標準化診療流程中的效率優勢,更通過“真實醫生+AI醫生”的雙軌制,為醫療資源下沉提供了創新路徑。
AI+醫療是指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結合應用。它通過運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來處理和分析大量醫療數據,進而形成以AI技術為基礎的醫療健康相關產品或以AI技術為支撐的醫療解決方案。這些技術和解決方案旨在提高醫療診斷、藥物治療、醫院管理和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政策層面,“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基層信息化建設,國家衛健委亦將AI輔助技術列為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核心工具,進一步催化行業高速發展。
AI+醫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技術落地與場景拓展并進
當前,AI+醫療已從單點輔助邁向全鏈條滲透,形成多維度應用格局:
1、臨床診療場景深化
AI技術逐步覆蓋問診、檢查、診斷、治療全流程。以兒科為例,AI醫生可自主完成多輪問診,通過循證框架生成個性化診療方案。例如,針對兒童病毒性腦炎等易誤診疾病,AI能通過癥狀關聯分析提出早期檢查建議,基層版模型更嵌入轉診模塊,助力分級診療。北京兒童醫院數據顯示,AI參與的多學科會診結果與專家吻合率達95%,顯著提升疑難病例處置效率。
2、技術融合驅動創新
大模型技術突破推動醫療AI向多模態、長記憶方向發展。如杭州企業發布的WiseDiag模型,具備超長記憶機制,可永久記錄患者病史和用藥偏好;清華大學的AgentHospital模擬21個科室42位醫生,覆蓋3000種疾病診療。北京兒童醫院的“福棠·百川”則通過強化循證推理和動態知識更新,將誤診率降至1%以下。
3、商業生態逐步成熟
資本市場對AI醫療關注度持續升溫。2025年港股醫療保健板塊漲幅超20%,AI藥物研發、智能影像診斷、遠程醫療等細分領域成為投資熱點。政策紅利同步釋放,國家醫保局將AI輔助診斷納入立項指南,北京、上海等地試點AI醫保助手,推動技術從“可用”向“可支付”演進。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AI+醫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趨勢咨詢報告》分析:
在技術突破與政策扶持的雙輪驅動下,AI+醫療正經歷從“工具賦能”到“生態重構”的質變。一方面,基層醫療的數字化“新基建”加速鋪開,北京兒童醫院通過云端部署將三甲醫院經驗標準化輸出至社區;另一方面,AI開始深度參與醫學研究,如Med-Go大模型通過6000本教材學習,實現罕見病診斷效率飛躍。這種“臨床-科研-產業”的閉環發展,預示著行業即將進入價值釋放深水區。然而,數據隱私、倫理責任、醫患信任等問題仍待破解,如何在效率與安全間尋求平衡,成為下一階段發展關鍵命題。
AI+醫療行業未來趨勢:普惠醫療與生態重構
1、應用場景全域延伸
AI醫療將形成“家庭-社區-專科”三級服務體系。北京兒童醫院計劃推出的家庭版AI醫生,可提供疫苗接種提醒、營養建議等健康管理服務;社區版側重常見病初篩與轉診指導;專家版則聚焦疑難病癥輔助決策。這種分層應用模式有望使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率達90%以上。
2、技術演進方向明晰
未來3-5年,多模態大模型、邊緣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將深度融合。醫療AI可實時解析基因組、影像、病理等多維度數據,如清華團隊的“數字病理切片分析系統”已實現乳腺癌診斷準確率98%。同時,輕量化部署方案將降低基層使用門檻,北京兒童醫院的本地化部署模型僅需普通服務器即可運行。
3、產業生態協同創新
“醫院-企業-政府”協同模式成為主流。北京兒童醫院聯合百川智能、小兒方科技共建中試基地,打通技術研發到臨床轉化鏈條;上海、杭州等地建立醫療AI創新園區,吸引超百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入駐。
4、倫理規范體系完善
數據安全與責任認定標準亟待建立。北京兒童醫院明確AI醫生無處方權,診療責任由執業醫師承擔;《醫療人工智能倫理審查指南》等文件加速制定,擬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診療數據可追溯。未來可能出現AI醫療責任險、第三方認證等配套機制。
AI+醫療正深刻重塑醫療行業生態。從北京兒童醫院的“雙醫生制”到縣域醫院的AI輔助診斷,技術普惠顯著緩解了資源分布不均;從單一影像識別到全病程管理,AI賦能推動醫療服務向精準化、個性化躍遷。然而,技術替代焦慮、數據孤島、算力成本等問題仍需系統性解決。
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特征:一是技術應用從“輔助”轉向“協同”,AI成為醫生不可或缺的“數字同事”;二是服務模式從“疾病治療”擴展至“健康全周期管理”,家庭AI醫生、可穿戴設備構建預防醫學新范式;三是產業價值從“效率提升”升維至“醫療公平”,通過國家級醫療大模型平臺建設,最終實現“大病不出縣、健康有人管”的愿景。在這場變革中,唯有堅持“技術為器、人文為魂”,方能真正釋放AI+醫療的普惠價值,為健康中國戰略注入持久動能。
想要了解更多AI+醫療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AI+醫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趨勢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