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革命:三大核心賽道重構產業格局
(一)軌道交通:從“成都造”到“全球鏈”
成都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已為成都地鐵網絡提供2400余輛智能列車,其研發的全球首列時速160公里氫能源市域列車,正在重塑綠色交通技術標準。新津經開區匯聚的60余家上下游企業,構建起覆蓋盾構機制造、智能門系統、新型焊接工具的完整產業鏈。中鐵高新智能裝備制造基地一期項目即將投產,年產能達11臺盾構機,標志著成都盾構機產業將與長沙、鄭州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根據中研普華《成都現代交通產業“十五五”發展前景分析報告》表示,2024年全球交通工程用鋼材消費量達4.8億噸,中國企業在該領域占據全球50%以上市場份額。成都路橋企業通過組建產業協會,在港珠澳大橋、卡塔爾多哈繞城高速等超級工程中實現技術輸出,其生產的軌枕、管片等構件已占據東南亞市場23%份額。這種“技術-制造-標準”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正在推動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二)低空經濟:從“飛行試驗”到“城市新基建”
成都已建成5個通用機場和52個中小型起降設施,低空監視雷達覆蓋率超90%,空中游覽、跳傘運動等低空文旅飛行突破3.7萬架次。2024年開通的成都至閬中交旅融合載人航線,將兩個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壓縮至45分鐘,這種“低空+文旅”的創新模式,正在催生千億級消費市場。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在《成都現代交通產業“十五五”發展前景分析報告》中指出,成都通過“一鏈主一清單”行動,已招引27個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超262億元。吉利沃飛長空研發的AE200飛行汽車,正在秦皇湖開展常態化飛行測試,其搭載的L4級自動駕駛系統,將飛行安全標準提升至航空級。這種“技術突破-場景驗證-商業閉環”的發展路徑,可能會使成都成為全國首個實現低空經濟全產業鏈覆蓋的城市。
(三)智慧交通:從“車路協同”到“城市數字孿生”
成都作為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已建成智慧蓉城交通分中心,接入1.46萬億條次共享數據。青白江智慧無人鐵路港通過自動識箱、RFID射頻等技術,實現倉儲搬運效率提升300%。更值得關注的是,成都地鐵9號線全自動運行系統,通過“紅外光幕+對位隔離”技術,將列車準點率提升至99.99%,這種“零誤差”運營能力,正在重塑城市軌道交通服務標準。
中研普華在《成都現代交通產業“十五五”發展前景分析報告》中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交通投資將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能運維市場規模增速將達25%。成都通過與華為共建人工智能實驗室,培育出3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研發的智能診斷系統,已實現列車故障預測準確率92%,這種“技術賦能-場景創新-產業裂變”的生態模式,正在催生萬億級智慧交通產業集群。
二、空間重構:四大戰略區域形成增長極
(一)新津經開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高地
新津經開區已形成“整車制造-核心部件-智能運維”全產業鏈,其生產的盾構機、鋼結構等產品,占據西南地區60%市場份額。中鐵高新智能裝備制造基地的投產,將使成都盾構機年產能提升至11臺,帶動區域年產值突破18億元。這種“鏈主企業+配套集群”的發展模式,正在推動新津成為全國軌道交通裝備第三極。
(二)天府新區:低空經濟創新策源地
天府新區已建成西南首個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其開發的“智慧空管”系統,可同時處理2000架次無人機飛行請求。歐卡智舶無人駕駛游船在鹿溪智谷的常態化運營,驗證了L4級水面自動駕駛技術的可靠性。這種“空域改革-場景驗證-產業孵化”的創新機制,正在使天府新區成為全國低空經濟政策創新試驗田。
(三)龍泉驛區: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
龍泉驛區已實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城市區域全域開放,其部署的1200個路側單元,可實時向自動駕駛車輛發送紅綠燈、綠波通行等車聯網消息。蓉驛約車運營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隊,單車日均訂單量突破30單,乘客滿意度達98%。這種“車路協同-數據閉環-商業運營”的示范模式,正在推動成都成為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全域開放城市。
(四)雙流區:航空經濟創新發展區
雙流國際機場2024年貨郵吞吐量突破100萬噸,其建設的全國首個交能融合虛擬電廠平臺,實現機場能源消耗降低18%。順豐航空在雙流布局的西南航空貨運樞紐,開通了成渝至歐洲的全貨機航線,使成都至法蘭克福的貨運時效壓縮至12小時。這種“樞紐經濟-綠色轉型-全球鏈接”的發展路徑,正在鞏固成都作為全國航空第四城的地位。
三、政策賦能:五維支撐體系打造產業生態
(一)創新驅動:千億級研發基金池
成都市設立軌道交通、低空經濟、智能交通三大產業創新基金,總規模達500億元。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入駐的12個頂尖人才團隊,正在攻克高海拔鐵路建設關鍵技術。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使成都交通領域專利授權量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
(二)場景革命:百個示范項目落地
成都發布全國首個《場景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在智慧物流、無人配送、應急救援等領域開放142個應用場景。京東物流在青白江部署的50臺無人配送車,日均配送量突破2萬單,使末端配送成本降低40%。這種“場景驅動-技術迭代-模式創新”的發展邏輯,正在催生智能物流、共享出行等新業態。
(三)人才集聚:十萬級產業人才庫
成都市實施“交通產業人才倍增計劃”,通過“產業教授+科研特區”模式,引進院士團隊5個,培育產業領軍人才57名。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培養碩士以上專業人才1.2萬人。這種“產教融合-國際對標-梯度培育”的人才戰略,正在構建多層次產業人才體系。
(四)資本賦能:百億級并購基金池
成都軌道產投集團聯合深創投、中金資本等機構,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交通產業并購基金。其投資的成都銳成芯微,研發的車規級MCU芯片已通過AEC-Q100認證,打破國外壟斷。這種“基金引導-項目孵化-資本退出”的運作模式,正在加速產業資源整合。
(五)開放合作:萬億級國際市場
成都通過中歐班列(成渝)構建起覆蓋歐洲24個國家的物流通道,其運輸的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貨值占比達65%。在RCEP框架下,成都至萬象的跨境冷鏈班列,使泰國榴蓮從采摘到上架時間壓縮至72小時。這種“通道經濟+貿易經濟+產業經濟”的聯動模式,正在重塑成都對外開放格局。
四、未來展望:2030年萬億級產業集群成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成都現代交通產業“十五五”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預測,到2030年成都現代交通產業規模將突破1.2萬億元,形成“軌道交通裝備+低空經濟+智慧交通”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其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將實現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90%,低空經濟產業將催生50家瞪羚企業,智慧交通產業將誕生3家獨角獸企業。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成都正以“技術突破-場景創新-生態構建”為路徑,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交通產業體系。當氫能源列車穿梭于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當飛行汽車劃過金融城的天際線,當智慧列車準時停靠在每一座地鐵站臺,成都正在用交通新質生產力,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這場始于2025年的產業革命,終將在2030年綻放出萬億級產業集群的璀璨光芒。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成都現代交通產業“十五五”發展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