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眼鏡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科技領域新的風口。
據最新機構數據表明,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預計將飆升至550萬臺,與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長率高達135%。另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市場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275萬臺,同比增長高達107%,躍居全球第一。中國龐大的消費群體、對科技創新的高度接受度以及完善的電子產業鏈,為AI眼鏡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小米公司發文稱,全新小米AI眼鏡將于今晚7點發布。昨日,京東搶先上線小米AI眼鏡并開啟預約,截至目前預約人數已超2.3萬。
中國AI眼鏡行業正站在傳統眼鏡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隨著國內近視人群基數持續擴大,消費端對視力矯正產品的需求已從基礎功能升級為智能化、場景化的綜合體驗。政策層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支持智能硬件研發,疊加5G、AR/VR技術的成熟,為AI眼鏡提供了技術土壤。行業初步形成“無攝像頭”“帶攝像頭”“帶顯示屏”三類產品梯隊,覆蓋從語音交互到全息投影的多維功能。科技巨頭、手機廠商、初創企業紛紛入局,產業鏈各環節加速成熟,一場以“重構人機交互”為核心的產業變革正在醞釀。
1. 技術路線的差異化競爭
基礎功能型(無攝像頭):以輕量化、低成本為核心優勢,主打語音助手、實時翻譯等基礎AI功能,代表產品如百度小度AI眼鏡。此類產品依托成熟的硬件供應鏈,快速滲透大眾消費市場。
功能增強型(帶攝像頭):集成視覺識別能力,可應用于工業檢修、醫療輔助等專業場景。例如騰訊醫療AI眼鏡通過手術導航實現毫米級精度,工業場景中遠程維修效率提升40%。
沉浸交互型(帶顯示屏):融合光波導、Micro-LED顯示技術,支持AR導航、手勢交互等深度體驗。Meta與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眼鏡已驗證消費級產品的可行性,但技術門檻與成本較高,仍處探索階段。
2. 企業生態位與核心競爭力
科技巨頭主導生態構建:華為依托鴻蒙系統及盤古大模型,打造“硬件+OS+AI服務”閉環;百度以文心一言為底座,開放API接口吸引開發者完善場景應用。二者通過技術平臺搶占生態制高點。
硬件廠商聚焦量產能力: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代工廠占據全球超60%產能,憑借供應鏈優勢支撐行業快速起量;京東方在Micro-OLED顯示屏領域市占率超40%,解決關鍵顯示瓶頸。
創新企業突圍垂直場景:中科創達推出RUBIK系列眼鏡,以毫秒級響應速度、工業級精度切入B端市場;億境虛擬開發SW3010眼鏡聚焦遠程協作,驗證技術落地能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AI+眼鏡行業投資契機分析及深度調研咨詢報告》分析:
3. 競爭焦點遷移:從硬件到服務
行業初期競爭集中于硬件參數(如鏡片透光率、續航時長),而當前競爭維度已向三層延伸:
體驗層:語音識別準確率、多模態交互流暢度;
服務層:健康監測(跌倒警報、用藥提醒)、辦公提詞、實時翻譯等場景化功能;
生態層:開發者社區規模、跨設備互聯能力。
1. 短期爆發點(2025-2027年)
消費端雙引擎驅動:職場人群依賴提詞器、翻譯功能提升效率;銀發群體通過健康監測功能滿足養老需求。
B端規模化落地:工業領域遠程檢修、醫療手術導航、教育AR教學等場景完成商業化驗證。
2. 中期技術躍遷(2028-2030年)
交互革命:腦機接口技術初步融合,實現意念控制操作;生物傳感器可監測血壓、血糖等20項健康指標,使眼鏡成為個人健康管理中心。
形態進化:全息投影商用推動鏡片透光率提升至95%,電池續航突破48小時,徹底解決眩暈與續航痛點。
3. 長期生態愿景(2030年后)
元宇宙入口級設備:量子計算賦能實時渲染,眼鏡將承載虛實融合的核心交互界面,成為繼智能手機后的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
產業價值重構:上游光學模組、中游代工制造、下游場景服務商的利潤分配比例將從7:2:1優化至3:4:3,服務生態價值顯著提升。
中國AI眼鏡行業的競爭本質是“技術+場景+生態”的三維博弈。短期看,企業需在硬件輕量化、交互精準性、場景適配度上建立護城河;中期競爭將轉向數據積累與算法迭代能力,能否在醫療、工業等垂直領域形成閉環解決方案成為關鍵;長期競爭則取決于生態開放度——構建開發者社區、跨平臺兼容性及服務創新能力,決定了企業能否主導下一代人機交互范式。
面對廣闊前景,行業仍面臨三重挑戰:隱私安全體系的完善、技術成本與消費預期的平衡、標準化協議的缺失。然而,在政策紅利、產業鏈成熟度與市場需求的多重驅動下,AI眼鏡有望復刻TWS耳機的增長軌跡,從“小眾極客玩具”蛻變為“大眾智能伴侶”。當眼鏡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核心節點,其意義遠超硬件本身,將引發從生產效率到生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未來五年,抓住場景深耕期、布局生態卡位戰的企業,將在萬億級市場藍海中占據先機。
想要了解更多AI+眼鏡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AI+眼鏡行業投資契機分析及深度調研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