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旅游作為文旅產業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興業態,正經歷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在政策扶持、技術賦能與消費升級的多重推動下,工業旅游已突破傳統工廠參觀模式,形成工業遺產活化、智能制造體驗、文化創意融合等多元化產品矩陣。
一、工業旅游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1. 行業演進:從資源展示到價值重構
工業旅游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步,歷經三個階段:
探索期:以鋼鐵廠、汽車制造廠等單一參觀為主,游客認知度低;
成長期:工業遺產保護意識覺醒,博物館、創意園區等載體涌現,文化、教育元素融入產品;
成熟期:產業鏈逐步完善,形成“工業+科技+文化+教育”的復合生態,成為地方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4-2029年工業旅游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分析
當前,工業旅游正呈現三大特征:
場景多元化:從生產線體驗延伸至工業遺產游覽、數字工廠探秘、非遺技藝研學等;
體驗深度化:VR/AR技術重構時空邊界,區塊鏈溯源增強信任,智能導覽提升服務精度;
價值可持續化: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并重,低碳交通、節能建筑成為標配,推動“綠水青山”向“經濟價值”轉化。
2. 政策紅利: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共振
國家層面通過《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和旅游產業創新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工業旅游與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路徑。地方政府則以“一城一策”推動資源整合:
長三角:上海啟動“十五五”規劃,提出“高端制造+數字體驗+文化賦能”三位一體模式,聯合蘇州、寧波打造“數字工業遺產走廊”;
中西部:河南依托“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湖北利用鳳凰古城非遺資源,通過短視頻傳播實現客流激增;
產業帶:山東發布《工業旅游發展行動方案》,廣東成立專項發展機構,形成“政策引導+資本支持+技術賦能”的閉環生態。
3. 技術賦能:從工具應用到范式革命
科技成為工業旅游創新的核心引擎:
生產端:5G+工業互聯網實現遠程操控演示,數字孿生技術讓九寨溝等景區“永不關閉”;
消費端:AI行程管家、XR沉浸體驗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客單價;
管理端:智慧景區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動線設計,區塊鏈電子票務降低退改糾紛。
技術門檻也加劇市場分化:頭部企業通過全產業鏈布局構建壁壘,中小參與者則聚焦垂直場景,如提供AI導游服務的“妙筆智旅”、深耕區域特色的成都寬窄巷子AR項目。
二、工業旅游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
1. 市場規模:結構性增長與區域分化
工業旅游收入保持雙位數增長,細分市場呈現差異化態勢:
工業遺產游:占據主導地位,受益于政策扶持與文化認同提升;
工業觀光游:聚焦現代制造業,東部沿海地區憑借產業基礎占據優勢;
工業體驗游:強調互動性與科技感,中部省份依托特色資源形成品牌。
區域市場呈現“東部領跑、中西部追趕”格局:
東部:上海、廣東等地通過“科技+文化”雙輪驅動,打造國際級工業旅游目的地;
中西部:四川、湖南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將工業旅游與鄉村振興結合,開發“一村一品”產業鏈;
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以“高性價比+在地化體驗”吸引年輕群體,如洛陽、淄博的“文旅平替”路線。
2. 競爭格局:多元主體博弈與生態重構
市場參與者形成三大陣營:
國有巨頭:依托資源掌控力,主導工業遺產開發與大型項目運營;
民營創新者:以靈活機制切入細分領域,如工業科普游、親子研學等;
外資滲透者:通過合作加速本土化,在高端定制游、主題公園領域占據份額。
競爭焦點從資源爭奪轉向價值鏈重構:
上游:設備制造、文化創意企業通過技術輸出參與標準制定;
中游:景區運營商整合“食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推出“門票+體驗”盈利模式;
下游:在線平臺通過內容生態構建流量入口,如抖音、小紅書70%的旅游內容由頭部機構生產。
三、投資建議
1. 賽道選擇:聚焦高成長性與抗周期領域
高端定制化產品:滿足商務交流、科技學習需求,如南極科考游、工業設計大賽等;
智能化運營平臺:通過SaaS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
文化IP衍生品:開發工廠生產的手工藝品、數字紀念卡等高毛利產品。
2. 區域布局:平衡頭部效應與長尾價值
核心城市群:參與長三角、珠三角的跨區域線路開發,共享客流與資源;
新興增長極:押注成渝、海南自貿港的政策紅利,布局免稅購物、郵輪旅游等業態;
縣域經濟帶:挖掘“美食+旅游”“非遺+研學”等輕資產模式,降低運營風險。
3. 合作策略:構建開放生態與價值網絡
跨界融合:與體育、教育、醫療等領域聯動,開發“工業馬拉松”“中醫理療工坊”等創新產品;
資本運作:通過并購整合區域性資源,或引入戰略投資者提升技術壁壘;
國際化路徑:借助“一帶一路”拓展海外市場,輸出中國工業旅游標準。
四、風險預警與應對策略
1. 主要風險
政策變動:地方保護主義抬頭可能限制跨區域合作;
技術迭代:XR、AI等前沿領域投入產出比失衡;
市場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價格戰;
安全與環保:工業遺址改造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壓力。
2. 應對策略
建立動態監測體系:跟蹤政策導向與消費趨勢,及時調整產品策略;
強化技術儲備與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降低研發風險;
實施差異化定位:通過文化賦能、場景創新打造“不可替代性”;
完善ESG治理框架:將生態保護、社區參與納入企業戰略,提升品牌韌性。
五、工業旅游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1. 技術深度融合:從工具到基礎設施
AI:成為旅游服務“新基建”,實現90%以上行程規劃自動化;
虛實共生:元宇宙景區投資規模突破千億,數字孿生技術覆蓋80%的5A景區;
低碳革命:碳中和認證景區溢價能力增強,綠色交通接駁占比超60%。
2. 消費分層與場景創新
“啞鈴型”結構:高端定制市場與高性價比產品同步擴張,中間市場被壓縮;
“在地化”體驗:城市漫步、騎行探索等“微度假”模式成為主流;
“銀發經濟”:慢節奏、強社交的工業文化主題游需求激增。
3. 全球化與區域協同
入境游復蘇:簽證便利化推動亞太地區游客占比提升,國際旅游產品收入增長;
跨區域聯動: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推出“一票通游”產品;
“雙循環”格局:國內大循環強化內生動力,國際循環拓展品牌影響力。
工業旅游已從產業邊緣走向文旅融合的舞臺中央,其價值不僅在于經濟貢獻,更在于文化傳承、技術普及與城市更新。未來,行業將呈現“科技驅動、文化領航、生態筑底”的發展態勢。企業需以開放心態擁抱變革,政府需以系統思維優化環境,投資者需以長期視角布局賽道。唯有如此,工業旅游方能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跨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工業旅游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