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北京不斷尋找更多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質與效的提升,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凡事有得就有舍,亮眼的成績背后,北京面對的不僅是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挑戰,更帶著“壯士斷腕”的決心,舍去了一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增長方式、發展模式、產業等,在蛻變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舍:唯GDP增速
得:經濟發展質量
過去的五年,北京經濟增長逐漸告別了高速發展期,進入到更穩健的階段。北京商報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2012-2016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總量接近了2.5萬億元大關。雖然GDP漲幅有所降低,但經濟結構實現了實質優化,其中第一產業年均下降2.9%,第二、三產業年均增速分別為6.3%和7.6%,全市人均GDP從8.2萬元提高至11.5萬元,年均增長5.4%。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五年來更多通過創新驅動來實現發展提升。2016年全市R&D(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為1479.8億元,比2011年增長58%,年均增速為9.6%。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94%,保持全國領先地位。科技對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與此同時,消費主導作用更加突出。2015年北京全市最終消費率達到63%,比2011年提高4.6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7%。
打下了扎實基礎后,北京未來發展也將繼續以經濟質量為重。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文杰此前表示,伴隨著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北京的發展要補齊短板,增強后勁,加強發展的質量和群眾的獲得感,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要著力解決社會關注的教育、醫療、養老等這些熱點、難點問題,加快統籌城鄉的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舍:非首都功能
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招”和“聚”一直是北京發展的主旋律,然而隨著高速發展模式的“后勁”愈發不足,以及各類資源被過度消耗,北京的產業布局風向開始向“疏”和“解”轉變。“舍棄白菜幫,專心做好白菜心”就是對此最為恰當的比喻之一。
2014年初,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工作時提出要強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在此背景下,同年,北京首次印發《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以下簡稱《禁限目錄》),三年來,北京據此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數量累計達1.7萬件,月均不予辦理的新設市場數逐年下降。此外,北京累計調整疏解353家市場和物流中心。制定了部分教育功能、市屬醫療衛生資源疏解促進協同發展的兩個工作方案,今年壓縮教育培訓機構31個。
舍掉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得到的是高精尖等產業的結構調整升級。三年來,適宜北京發展的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技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12.77%、26.76%、22.53%。而另一方面,北京不斷加大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力度,2016年全市每萬人創辦企業數達到102.2家,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業219家。
舍:低端業態
得:品牌連鎖發展
近年來,不少餐飲、中介、復印店等商戶紛紛租下北京各城區社區的臨街底層住宅做生意,這些擅自改變住房結構、違法違規占用公共通道和場所的方式給社區居民造成了消防通道擁堵,給社區居民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也導致周圍交通秩序混亂。為此,即使違規底商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人群的消費需求,但在利弊權衡之間,北京仍選擇了加大力度集中整治這些痼疾頑癥。
今年前5個月,北京市城管執法局牽頭查處占道經營違法行為8.5萬件,完成全年計劃的75.6%,同時發現無照經營、店外經營、亂堆物料、違反規劃設置戶外廣告設施等主要問題276處,已經加強督辦。北京市工商局牽頭整治全市“開墻打洞”15467處,完成全年計劃的96.1%;其中城六區整治14359處,完成全年計劃的92%,核心區整治6188處,完成全年計劃的116.6%。
業界指出,在既有的違法違規商業擠出的同時,北京不少街道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北京市商務委今年5月印發《“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完善便民商業設施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使用疏解騰退空間完善便民商業設施,進一步鼓勵生活性服務業品牌連鎖發展。而北京更是將在未來三年內每年撥出2億元用于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項目。其中,今年補助重點包括蔬菜零售網點、早餐店、便利店等基本便民服務項目。業界表示,生活性服務業企業的規范化、連鎖化、品牌化已經“走在路上”。
舍:“三高”行業
得:環境提質
近年來,不時出現的空氣重污染問題已成為北京必須要“不惜一切”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早在2013年,中央就為北京制定了PM2.5濃度指標紅線,即到2017年PM2.5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2年下降25%。
隨著PM2.5紅線落定,2013年,北京計劃出臺嚴于國家標準的工業行業“負面清單”,時任北京市經信委主任靳偉表示,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這些“三高”企業,北京將堅決予以拒絕。次年,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強調,北京不會疏解和轉移“三高”產業,而是要就地淘汰和退出。時間軸推進到去年7月,北京市成立“煤改清潔能源”專家組,同時提出在今年10月底前,城六區和房山、大興、通州平原地區要基本實現“無煤化”。
“我們要以越來越少的能源消耗來支撐經濟增長”,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2-2016年,北京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從2270萬噸削減到950萬噸,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累計下降23.3%、24%,是全國惟一連續11年超額完成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省市。
如今,北京長達數年的能源消費結構改革紅利已經初步顯現。去年,北京全市PM2.5、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23.7%和64.3%。今年5月,北京市PM2.5月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成為最近五年來同期最低水平。
舍:行政過度審批
得:市場更有活力
在長期以來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有形之手”的干預曾頗受詬病,也遺留了市場主體活力欠缺的隱憂。看到了固有模式的弊端,北京及時求變。據了解,近年來北京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行政審批精簡60%,非行政審批全部終結,在全國首創“通用責任清單+專項責任清單”。而隨著“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級制度的全面執行,企業登記注冊時間縮短至2-4個工作日。
此外,為幫助更多項目順利落地,北京投融資體制改革也走在全國前列,2013-2015年分三批推出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領域建設的試點示范項目,出臺了促進民間投資27條舉措、交通領域投融資改革10條意見,在軌道交通領域創新提出了ABO模式,截至去年底共推出PPP項目140項,其中有104項確定了社會投資人。
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周志忍看來,“放管服”改革將有助于形成寬松的營商環境。“我國許多審批都是準入審批,這導致創業者在創業初期要經歷大量的審批程序,現在行政程序減少,固然對企業辦事帶來了便利,激發了企業活力”,周志忍表示,不過在不斷精簡行政審批的同時,北京各部門職權范圍會發生一定變動,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布政府手中有哪些權力,也有利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舍:國資滿足現狀
得:“混改”發力
在2014年,北京市屬國企經營效益創造了歷史新高,市屬國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萬億元,同比增長7.8%,實現利潤540.5億元,同比增長14.4%。但不少業內人士明確指出,在電力、油氣、交通等領域,國企都處于自然壟斷或政府行政壟斷地位,市場主體較為單一,存在發展后勁不足的隱憂。
在此背景下,同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現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工在解讀市政府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時明確表示,北京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大國資功能,促進各種所有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隨后的幾年,北京先后制定了6家市屬國企調整重組方案和2家市屬一級企業整體上市試點方案,市屬國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占到企業總數的近70%。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在全國國企效益下滑的背景下,去年,北京市屬國企首次實現全面盈利,實現營業收入1.2萬億元,增長15%,實現利潤664.5億元,增長16.2%,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國企平均水平。“在國企內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雖然會打破國資在部分領域的壟斷地位,但是這一舉措可以讓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專家分析稱,未來,北京還將不斷在市屬國企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更加持久而強勁的動力。
舍:城建“攤大餅”
得:新城市發展格局
去年初,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不論是“十三五”規劃還是北京總體規劃修編,在規劃思路和格局上都有重大調整,“北京城市不能沿著‘攤大餅’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將有相應的空間隔離”。
北京市規劃委原主任黃艷坦言,都說北京“攤大餅”,可實際上規劃并沒有“攤大餅”,只是在規劃的操作中管理沒有到位,土地規劃中農村規劃和城市規劃沒有銜接。在未來,北京市將“多規合一”,通過法規的明確和執法的嚴格,讓制定好的規劃落實到操作。
相關負責人當時就強調,為了避免“攤大餅”,城市中心區和通州、大興、順義、房山、昌平等新城之間將形成新的綠化空間格局,行政副中心也要和河北“北三縣”之間通過大尺度綠化空間形成空間隔離,以實現京津冀規劃中提出的“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目標。
而在此前已送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中,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的地位被進一步強化。
根據送審稿,北京將不斷完善城市體系。北京市委原書記郭金龍曾表示,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目的就是改變單中心聚集、城市“攤大餅”的發展模式。“要積極推動城市功能重組,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高水平城市副中心,發揮新城多點支撐作用,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構建北京新的城市發展格局。”郭金龍表示。
舍:一畝三分地思維
得:京津冀協同發展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在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的聯系愈加緊密。在視察北京時的“2·26”講話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為踐行這一戰略,北京打破 “一畝三分地”桎梏,積極將部分產業和資源向河北、天津轉移,雖然舍去了部分功能和既有財政收入,卻實現了京津冀的“三贏”局面。
數據顯示,三年以來,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進展,北京、天津、河北的產業實現了有序對接轉移,集中力量構建“4+N”產業合作格局,推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升級轉移。去年北京企業對津冀投資為2039億元,比2014年增長3.35倍,此外,截至去年底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建立分支機構5849家。與此同時,囊括北京、廊坊、天津一線的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也逐漸展露雛形,利用北京技術優勢和天津、河北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優化區域布局的支撐。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
尋求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
煩請聯系: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精彩推薦
圖片資訊
行業研究院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優碳鋼市場發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
賽車主題公園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
小龍蝦研究報告對小龍蝦行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