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全球化將進入到4.0階段,快速發展的中國更希望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優質補充。
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展望——2017兩岸經濟新動力論壇”前不久在臺北舉行,東方證券總裁助理、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校友邵宇博士發表了“全球化4.0:一帶一路與百日計劃下的新機遇”主題演講,本文節選其精彩觀點。
15世紀末,葡萄牙人第一次遠航全球,開啟了全球化的1.0時代,就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全球化開始了,但是過程并不是那么平靜。
全球化到2.0是什么呢?是英國和英鎊引領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3.0離我們最近,就是美國和美元引領的全球化。首先是實體經濟的貿易。理論上,全球的貿易都是根據比較優勢進行生產的。如果是這樣,美國永遠是從事高科技的,中國永遠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現在基本上也是這個邏輯。
全球化3.0的三類國家集團
我們經過細致的研究,發現一個更為微妙的結構。我們認為全球存在著三個大型的國家集團,構成了一個全球的價值鏈和產業鏈。
中國一年對美國的貿易盈余高達3500億美元,但中國只是很多終端產品的最后出產地。比如蘋果在中國、富士康在中國,但3000多元錢的東西,中國大概只掙到了125元。臺灣、韓國、日本、加州的設計,這塊可能是利潤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最后出口的總量,都算在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上頭。
世界形成什么樣的結構?我們稱之為“三個世界”的結構。
第一,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低端、底層,主要是資源型國家。資源型國家,提供的是大宗的原材料,比方說金磚五國里頭的巴西、俄羅斯、南非,都是屬于資源的提供國。
第二,在整個食物鏈的頂端,是消費型的經濟體,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大家會有一個深深的疑問,為什么美國只消費不生產?因為美國生產很多。如果一個國家經常賬戶的赤字,超過GDP的4%以上,我們可以定義為一個消費國。不是說美國不從事任何的生產,而是相對于生產而言,它消費得更多。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一度占到GDP的10%。
美國每年對全球貢獻的GDP達到15萬億美元,占到全球產出的25%左右,每年拿出10%,也就是1.5萬億的訂單,拋向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當然不光是給中國,還包括給這些資源型的國家和其他的制造型經濟體。千萬不要小看每年1.5萬億美元的訂單,因為到現在為止,人類所有的外匯儲備,就是美元的外匯儲備,不到10萬億美元,中國占了其中的3萬億美元。
第三,什么叫生產國?如果一個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占GDP之比超過4%的話,這個國家就是一個生產國,所以中國就是一個夾心層。在中國經濟增長,特別是過去一輪高速的發展中,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困惑是什么?就是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變得非常貴。中國人賣什么,什么就變得非常便宜。大家賣手機的,賣得越多,只能打折銷售。但是你要采購石油,采購鐵礦石來做生產的話,你買得越多,價格就越高。
所以,作為夾在中間的制造型經濟體,利潤率會怎么樣?一定是壓縮的。
中美百日計劃雛形
最近中美之間經過了一輪激烈的談判,當然最終細節還沒有出來,但是有一些重要的方向值得特別注意——百日計劃雛形。
首先是中國放開對美國牛肉的進口。在上海要吃一個美國牛排很貴,而且很少。紐約滿大街都是,明年估計在上海也滿大街都是了,這是一個好事。作為回報,美國也很開放,它允許從中國進口熟制禽肉。什么意思?中國現在有一款很著名的人民美食叫做黃燜雞米飯,估計明年紐約的街頭可能也有很多,就是中國熟雞可以出口。
更重要的是什么?美國將對中國開放天然氣。據我所知,液化天然氣已經到大連港,這對中國的影響將非常大。因為從西線和南線來的天然氣都非常貴,因為穿越的管道非常長,當然美國的天然氣非常便宜。為什么這樣做呢?很簡單,因為這樣可以平衡一部分的貿易赤字。
但是,更重要的是以下部分--
中國將承諾對信用評級、跨境結算、電子支付、銀行業、債券結算等美國服務業,尤其是金融行業進行開放。當然這里有一些技術難題,正在磋商中,但是我們覺得,這樣一個對服務業的開放的潮流,恐怕是難以避免的,或者說我們要敞開心態做這個。
我們把這比作什么?是WTO的2.0。2001年,中國開放了制造業,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制造的崛起。但是我們覺得2.0就意味著服務業,第一是全面競爭,第二也是全面的開放和更多投資機會的出現。這一點對平衡全球貿易和維持上一輪全球化的動力至關重要。雖然現在有各種摩擦,雖然中美之間還在做一些博弈,但是我們覺得曙光已經慢慢地顯現出來了。
未來的全球化4.0
那么未來全球化4.0會是什么樣?4.0是不是中國就能取代美國呢?我覺得不是,肯定不是取代,更多的是做一個增量上的變化。主要沿著三條路徑展開,也就是貿易、投資跟貨幣。
整個亞太一體化的網絡,有60多個國家。我們的服務業和制造標準,正在慢慢地進入到一些重點區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做了統計,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包括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阿里巴巴已經拿下印度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其他熱點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地區,這塊投資正在全面地展開,不光是一般的服務業,貿易、新的科技,包括支付標準,正在全面地突破。
人民幣國際化也很重要,人民幣國際化現在遇到一個大的瓶頸是什么呢?就是香港離岸人民幣的存量開始下降。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人民幣的匯率有一定的壓力,但是這個可以解決。其實坦率地說,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只要維持著一個有管理的匯率制度,不需要管得那么嚴,使得匯率的彈性增加,這樣人民幣的使用效率就會增加。
這里面的一個關鍵點,就是人民幣國際化肯定需要大量的海外投資人持有人民幣資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機會,包括債券通也已經開了。你可以用比較便宜的海外投資買到中國的高評級城投債和其他債務工具,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原因。這個很像美國,美國發行那么多的國債,大家拼命買,也是一樣的道理。中國高等級的城投債和國債也歡迎大家進行購買。
未來究竟會怎么樣?我覺得核心就在于中美之間,在新一輪的全球化里,G2的結構怎樣能夠得到更有力的發揮?如果中國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全球化就玩不下去。中國需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也并不想取代美國,而是作為全球化的一個有益的補充。
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園區規劃 十三五規劃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在俄克拉荷馬城打球的日子里,凱文·杜蘭特 (Kevin Durant) 連無人機都沒見過,更別提什么無人駕駛汽車了...
繼周一開展3000億元逆回購之后,市場繼續保持大額“放水”態勢。央行19日進行1300億元7天、2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
2017年上半年,28家上市券商實現投行業務收入130億元,同比下降21%,其中共有19家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為負增長。中國2...
高盛認為,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券商行業的“黃金十年”,到2026年,該行業總收入將高達1200億美元,接近去年的三倍,機構...
今日股市消息: 【兩市融資余額升破9800億元 續創19個月以來新高】截至9月18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785.83億元,較前...
上證綜指上周(9月11日至9月13日)回調0.3%,創業板指回調0.5%。同期,滬深300和中證500分別上行0.1%和0.7%。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