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正在實行《AP1000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依托目前四臺機組的制造,全面掌握AP1000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從第五臺機組開始,中國AP1000設備可以基本實現國產化,未來3-5年將是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黃金期。
核電設備是核電站的組成設備的簡稱,一座核電站的設備約有48000多套件,其中機械設備約6000套件,電器設備5000多套件,儀器儀表25000余套件,總重約6.7萬噸,其中主要設備包括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和電站輔助設備。核電設備產業鏈分為上游鋼鐵、核電鑄鍛件等原材料(其中鋼材為基礎材料;核電鑄鍛件為主要部件),中游為核電整機設備和部件設備和下游的核電站,其中整機部分又分為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和輔助設備三部分。現階段,中國核電設備整機制造行業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分別為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他們在核島設備和常規島設備上都具有較強的優勢。而相比之下,哈動力在核島設備上實力較弱,在常規島設備上可以和東方電氣集團和上海電氣集團并駕齊驅。但隨著核電市場重啟,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加。同時,基于核電設備行業良好的成長性、市場前景以及盈利能力,近年來將會有不少企業通過不同渠道進入該市場,特別是國外跨國公司,加劇了行業競爭。
能源短缺和核電經濟性推動全球核電市場復蘇,全球核電發展經歷了實驗示范、快速發展、低潮和復蘇四個階段。縱觀整個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全球范圍內能源短缺以及核電與其他能源相比更高的性價比兩次推動核電進入發展高潮,期間發生的幾次核事故僅對核電產業造成短期影響。
目前,核電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安全性和防止核擴散,安全性更高的第三代核電站和能夠防止核擴散的第四代核電站將逐步取代目前在運的大部分第二代核電站。政策導向明確,未來十年是中國核電發展黃金期:中國核電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
核電的建設周期4-5年,其中設備采購周期為3-4年。根據中國目前在建和擬建核電站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出現核電竣工高峰期,核電企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是核電設備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中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在核電設備部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桿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國內廠商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為加速中國核電自主化進程,在高起點上實現自主創新,國家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并引進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未來中國三代核電站的建設更多的傾向于運用AP1000系統。中國目前正在實行《AP1000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依托目前四臺機組的制造,全面掌握AP1000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從第五臺機組開始,中國AP1000設備可以基本實現國產化,未來3-5年將是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黃金期。
核電作為一種成熟、經濟、安全和清潔的能源,越來越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睞。預計到2030年前,全球將新建約300臺核電機組,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周邊國家將占到新建機組數的約80%。中國力爭2030年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約30臺海外機組。據中核集團預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核電合作,將直接撬動3萬億產值規模的市場。國內核電確定將迎來大規模重啟,“一帶一路”將使核電“走出去”持續加速。
在行業政策的不斷鼓勵和推進下,我國核電行業正進入新的高速發展期。據數據,2012-2015年我國核能發電量CAGR為20.25%,而在2015年期間我國新并網發電機組達到8臺,更是占當年全世界新并網發電機組數80%。截至目前我國運行核電機組36臺,在建核電機組20臺,計劃建設核電機組40臺。其中,在建以及計劃核電機組數位居世界第一,在建、在運機組總數位居世界第三。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核電設備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
2020中國核電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規模分析
隨著“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核電“走出去”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核電產能達到10—20套,但國內核電建設每年只能消化5—6套,產能過剩的壓力要求核電加快出海步伐。而在產業后處理方面,到2020年中國將累計產生乏燃料7900噸,乏燃料循環處理的累計市場規模將達525億元。
更為利好的消息是,“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國家在這些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如果這一區域核技術應用發展可以達到美、日的水平,將是一個萬億元計的巨大市場。中核集團已成功向7個國家出口過6臺核電機組、8臺反應堆或核動力裝置,并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正在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核電裝備走出是政府倡導的高端裝備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電裝備代表著中國裝備制造業領域最高水平,特別是在我國AP1000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后,國內核電建設獲得重啟,一批重大項目獲得批復,我國核電建設投資迎來快速發展黃金期。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計劃2018年建成三門1號(AP1000首堆)、臺山1號(EPR首堆)等5臺核電機組,新增裝機共計600萬kW,計劃開工6~8臺核電機組。去年6月三門1號、臺山1號先后并網成功,三門1號9月投產,臺山1號處于并網調試階段,預計將于年內投產。上述機組順利投產,標志該技術的全面成熟,后續采用三代AP1000和EPR技術的相關擬建機組核準有望全面提速,未來三年有望每年核準6~8臺機組,開啟公司核電業務新一輪成長。《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的核電規劃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而由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核電“十三五”規劃已有初步方案,該規劃涉及核電發展中長期展望,預計2030年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2億到1.5億千瓦,該規劃的實施將為我國核電發展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據了解,自2015年核準8臺新建核電機組后,我國核電行業經歷了三年多的“零審批”狀態。但在4月1日召開的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透露,“中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今年會有核電項目陸續開工建設”。這也被業內視為核電“重啟”的信號,核電行業有望迎來復蘇之年。
核電“重啟”背后是廣闊的市場。按照此前國家提出的核電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全國核電將投產約3000萬千瓦、開工3000萬千瓦以上,2020年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以此預計,每年將要開工6-8臺核電機組。若以每臺投資100億-200億元計算,投資規模可達千億元。
從1991年首座核電站投入運行至今,中國內地目前在運核電機組38臺,規模位列世界第四,在建核電機組規模位列世界第一,核電在中國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時期。
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十三五”末,中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機組總數達到世界第二。目前中國在建的核電容量在2400萬千瓦左右,要達到2020年合計8800萬千瓦的在建和裝機容量目標,每年將要新開工6臺至8臺三代核電機組,未來核電產業鏈將迎來千億級的市場規模。
目前國際上核電設備制造商均集中于核電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通用+日立、東芝+西屋、三菱重工+阿海琺以及俄羅斯、加拿大這五大國際核電設備研發制造中心。
因為我國核電站建設采購原則上能國產化的設備均需向國內企業采購,所以這些外資企業進入國內難度較大。目前國內核電設備市場基本上以內資企業競爭為主,并具有高的技術、資金、人才和政策壁壘。
核電機組設備主要由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輔助系統這三類設備組成,其中核島是核電站安全殼內的核反應堆及與反應堆有關的各個系統的統稱,作用是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汽;常規島是核電裝臵中汽輪發電機組及其配套設施和它們所在廠房的總稱,作用是利用產生的蒸汽進行發電。
核電機組按照進程發展可劃分為四代。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核電機組均為第二代或第二代半機組,同時正逐步向第三代核電機組過渡。中國現有的核電機組主要為第二代及二代半機組,在建核電機組以二代半和第三代為主。
目前在核電機組的價值組成中,基建、設備和其他項目通常分別占40%、50%和10%。其中在設備價值組成中,核島設備的價值占比最高占52%,常規島設備和輔助設備價值比例通常分別為28%和20%。
根據資產重組報告書(修訂稿)中估算,若按照“十三五”規劃的我國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88GW來計算,我國核電總投資規模將高達萬億元,2014-2020期間國內核電設備制造商將分享超過3000億元的市場。若按照上述設備價值比例估計,其中核過島設備(二代半及三代)市場將超過1560億元,常規島設備市場將超過840億元,輔過助設備市場將超過600億元。
目前臺海核電的產品主要為二代半核電主管道、三代主管道和核級泵閥鑄件(主泵泵殼、葉輪)等核電設備。
主管道是核島中的核心設備。主管道是連接核島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和主泵等關鍵部件的大型厚壁承壓管道,俗稱“核島主動脈”。
核電主管道具備耐高溫、耐高壓、抗腐蝕和防輻射的特性,且使用壽命與整座核電站使用壽命相同,通常在40-60年(二代半主管道使用壽命通常為40年,三代主管道使用壽命通常為60年),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核電站運營時間的長短,因此是整個核島七大關鍵設備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設備。主管道屬于核級主設備中的較高端設備,門檻較高,在核島主管道細分領域只有少數企業能夠生產。
核電設備市場投資前景如何?
近年來,我國核電的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逐年增長。2012年,全國核電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達784億元,同比增長2.69%。近兩年來,核電電源工程投資又有所下降,2013年,我國核電電源工程投資為660億元,同比下降15.84%。據最新統計,2014年1-11月,核電電源工程投資為47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40%。而從2015年開始,根據我國發展規模,未來五年核電新增投資將達到5000億元。
2008年以來,我國核電發電量逐年增長,近兩年的增速有所提高。2013年,我國核電發電量達11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41%。2014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為12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8%。
就發電結構來看,水電發電量1066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7%,占全國發電量的19.2%,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火電發電量4173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7%,占全國發電量的75.2%,比上年降低3.3個百分點;核電、并網風電和并網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1262億千瓦時、1563億千瓦時和231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3.2%、12.2%和171%,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0.2個、0.2個和0.3個百分點。
核電作為清潔能源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目前全球核電發展來看,中國的核電發展是全球最快的,28個在建機組占到了全球在建機組數量的40%。截至2014年4月底,全球在建的核反應堆有72個,大部分位于中國與俄羅斯。此外,173個核反應堆待建,309個有建設意向。其中,中國有28個在建、57個待建的核反應堆。加之,華龍一號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在國內建設后,特別是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突破后,國內核電建設將快速發展,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核電產業在國內外需求量大增的刺激下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核電設備的市場需求將會在核電的加速發展下迅速擴大,具備極佳的投資價值。
2019年中國核電投資額增加額為138億元,同比增加23億元;2018年中國核電投資額增加115億元,同比增長28億元。
圖表:2017-2019年中國核電投資增加額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中研普華研究院利用多種獨創的信息處理技術,對核電設備行業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戶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了解更多核電設備行業專業分析,請關注中研普華研究院報告《2020-2025年中國核電設備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2020-2025年核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在一個供大于求的需求經濟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地鎖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光電子器件是光電子技術的關鍵和核心部件,是現代光電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前沿研究領域,是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
美國將于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將如何繼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將取決于大選結果。《巴黎協定》在2016年114...
將馬術納入中小學體育課新疆阿勒泰市萬名中小學生迎來了本學期“馬術培訓”第一課。在一處戶外場地上,來自市二中的44...
動力煤價格持續上漲動力煤11月03日最新價格614.00元/噸,最近60天上漲10.48%。上周,動力煤價格再現漲勢,秦港動力6...
十四五明確房住不炒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
將馬術納入中小學體育課新疆阿勒泰市萬名中小學生迎來了本學期“馬術培訓”第一課。在一處戶外場地上,來自市二中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