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2021普惠金融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普惠金融的發展是一項恩澤民生大眾、造福廣大人民的大事。傳統金融機構是發展普惠金融的生力軍,但是當前確實遇到很多困境。在貧困落后地區物理網點不足,很多業務難以開展,單戶的收益較低,無法匹配高額的成本支出,導致傳統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難以持續下去。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缺陷,基于互聯網技術構筑普惠金融體系架構,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在貧困落后地區物理網點不足的缺陷,便捷了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方式,不僅降低了獲客成本,也降低了金融服務的價格,擴大了普惠金融服務半徑和服務渠道。
2018年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13.39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比2017年末高5.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62萬億元,同比多增6958億元。
根據中研研究院研究出版的《2020-2025年中國普惠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一、普惠金融行業發展方向及投資機會分析
消費金融作為普惠金融一環,有巨大發展空間
普惠金融面向的農民、城市低收入群體等收入雖低,但是對于租房、結婚、家電、裝修等消費是剛性需求,大眾參與途徑與門檻獲得提升后,消費金融在這些市場將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而數字技術能夠破解普惠金融的發展困局。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成為新一代的商業技術設施,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變了,前所未有的技術紅利將推動金融行業進入到飛速發展階段。移動互聯網讓"普"成為可能,云計算和大數據又做到了"惠",讓服務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風險更小;通過大數據甄別和計量風險,使缺乏信貸歷史的用戶也能得到金融服務,也能實現"普"和"惠"。
如何運用先進網信技術發展普惠金融
一是以服務民生為導向。要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生活場景需求,讓金融服務變得更方便、簡單、有效,增強老百姓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二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要更好、更安全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先進網信技術,并切中當前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和短板。三是以確保安全為前提。所有普惠金融從業者不論開展什么樣的業務、面對什么樣的客戶,都應該把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結合起來,把握好兩者關系的適度平衡。四是以合作共贏為基礎。要引導各類型從業機構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建設兼具包容性和競爭性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從國家層面到龍頭企業,大家首次在普惠金融的這面大旗下匯合了。早在2016年1月15日,國務院首次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強調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來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將普惠金融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二、普惠金融行業發展規模分析
圖表:2019-2025年我國普惠金融行業產業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三、普惠金融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由普惠金融服務轉向科技賦能
2018年,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表示未來“不再做金融業務”,而回歸技術服務。其中,度小滿從百度獨立,京東金融改名京東數科,360金融從360集團剝離上市。高度相似的戰略轉變,包含著金融科技創新者們的新共識:未來賦能和合作帶來的價值將大于競爭。
一方面,金融強監管下,過去靠傳統業務驅動的模式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如牌照獲取難、資本金約束、資管政策調整等,網貸、理財、支付等很多業務受限,最好的調整轉型方式就是與“根紅苗正、財大氣粗”正規持牌機構合作。
另一方面,科技在未來競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有望形成差異化優勢,也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和青睞。
在金融科技化的道路上,除了BATJ等互聯網巨頭,神州數碼、長亮科技等傳統金融IT服務商,以及眾多細分領域的金融科技平臺,均陸續加入科技賦能的行列。這些科技賦能者,試圖將紛繁復雜的場景、流量、數據、風控、資金、產品等金融要素標準化,并從用戶管理、產品定價、渠道營銷、運營模式等方面,優化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鏈條。
預計未來,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或主動或被動的摒棄部分純金融業務,以賦能者和合作者的姿態,切入金融科技服務領域,而市場有望形成“場景流量方-平臺賦能方-金融機構”的多元合作新模式。
普惠金融行業巨頭加速洗牌
縱觀金融科技行業,細分領域龐雜,初創企業眾多,特別是2013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熱潮,催生了大批新軍。而經過數年的培育和角逐,行業格局開始呈現整合趨勢。一個明顯特征是,新入局者的數量開始減少,并購交易快速增長。
2019年,來自大型行業參與者、金融機構、監管等方面的力量,將會驅動行業進一步整合。
一方面,大型互聯網巨頭加速布局。入局較早的BATJ互聯網巨頭,一方面憑借自身的流量優勢,在強大C端生態壁壘的基礎上,借其技術、客戶、數據、平臺、場景和品牌等優勢,直接進入B端服務市場;同時,財大氣粗的巨頭們充分發揮“買買買”的特性,快速收購新金融科技平臺構建生態,這都對實力單薄的初創企業形成擠出效應。
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入場。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如憑借對銀行業務的深刻理解、市場化的機制和服務優勢,金融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長快速,平安金融壹賬通、招聯消費金融等,已成為行業的“潛力股”。2018年4月,建設銀行更是打響了國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槍”,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大型銀行加入這一行列。
但銀行入局,必須思考好三個問題:
一是在服務原來內部系統開發就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是否真正有資源、人才和能力實現對外輸出;
二是原來本地化、重模式的系統架構和產品設計思路,是否能適應當前云化敏捷輸出模式,畢竟某巨頭當初可是集上千人力、耗時近2年時間才完成系統模塊化與組件化;
三是原來濃郁的甲方思維,能否過渡到“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化乙方思維,畢竟真到市場上,如果出現項目分期、延期上線、開發功能不及預期等問題,客戶是要用腳投票的。
此外,監管也在加速驅動去偽存真,逐漸淘汰不合規或競爭力弱的小型金融科技公司,客觀上推動行業洗牌。
總之,科技行業具有贏者通吃的天然特性,更容易形成巨頭壟斷的行業局面。而隨著銀行逐漸從目標客戶變成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留給初創公司的時間和空間都在收窄。可以預見,伴隨行業不斷整合,少數突圍者將引領潮流,行業格局逐步確定。
從“客戶”到“用戶”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客戶行為的變化,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的理解認知也更加深化。銀行“數字化”轉型,不僅是設備的“智慧”升級,業務流程的優化,AI、大數據、區塊鏈的運用,更是從“客戶”向“用戶”服務理念的轉變。2017年興起的開放銀行浪潮,就是這一服務理念的有益探索。
2018年,可以視為中國開放銀行元年。這一年,興業銀行通過OpenAPI引入了16.75萬個場景端客戶,各類創新產品實現交易5570萬筆;浦發銀行于2018年7月推出國內首家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建設銀行于2018年8月推出開放銀行管理平臺一期,已投放四類產品,并規劃陸續開放8類10種SDK產品。
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關鍵,要思考如何借助金融科技無縫無感融入客戶的生產和生活,為客戶提供簡單便捷的產品和服務。比如研究發現,目前四分之三的用戶期待“即刻”服務,即通過線上對接三分鐘內享受全流程服務。
在此背景下,“刷臉”(人臉識別)在成為轉賬、開戶、ATM存取款等金融服務新標配的同時,也已深入如門禁、門店點餐、酒店入住、航空旅行等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金融服務模塊已通過SDK/API,無感嵌入各類場景中。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客戶對金融科技的認識持續加深,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期望將不斷升高。未來金融科技賽道上的佼佼者,一定也是良好客戶體驗的提供者。
金融業強監管常態化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國內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而金融監管的關鍵,始終是追求實現激發創新與控制風險的動態平衡。可預見的是,未來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嚴監管常態化,二是創新監管漸行漸近。
金融科技的風險具有傳播速度快、滲透面積廣、跨界傳染性強等特點,當前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和手段,難以匹配相應的金融科技發展。在探索金融科技監管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對金融科技企業實現一致性監管,設置行業準入標準、強化行業自律和深化社會監督等,漸成行業共識。
另一方面,監管對金融科技創新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前面提到的開放銀行探索是典型例子。
2017年,開放銀行迅速落地,而在開放銀行、數據共享等監管領域,英國和歐盟走在世界前列,如《歐盟支付服務修訂法案》(PSD2)、美國的《消費者金融數據共享和整合原則》等,對于API交互、信息共享等明確了相關的監管規范體系,包括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開放銀行都是按照這類標準輸出和合作,但國內尚未出臺相關的指導或政策框架。
可喜的是,監管部門已表示會加快監管科技(RegTech)的研究,同時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實際,建立健全監管框架。隨著政策的逐步到位,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將共同迎接金融數據共享與創新發展的浪潮。
在無準入門檻、無監管機構、無行業標準的草莽時代,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跑馬圈地,各領風騷。但在巨頭入場、監管日益完善、客戶認知不斷深化的今天,金融科技公司只有在規范化的道路上具備領先的發展優勢,才能保持極速發展而不被淘汰出局。這是金融科技的新時代。
未來普惠金融行業將如何發展?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惠普金融頭行業具體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中國普惠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2020-2025年中國普惠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隨著普惠金融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企業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外優秀的普惠金融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對當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以期...
查看詳情
中研網
發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11月30日消息 明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實施,新增了針對手機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
2021年廣東省大數據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潛力預測大數據產業是指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運營商等渠道產生的大量數據資源...
2020中國煙草物流行業全景調研及市場投資價值評估煙草物流是指卷煙和其上游原料煙葉及輔料等原材料和煙草制品從供應地...
中國飲料行業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是中國消費品中的發展熱點和新增長點。30年來,飲料行業不斷地發展和...
印刷輔助材料在制造包裝容器和進行包裝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材料。如淀粉粘合劑、水玻璃、動物粘合劑、植物粘合劑、樹脂...
2021現代農業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現代農業是健康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再生農業、觀光農業的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