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援引官員與醫務人員的說法報道稱,截至2023年2月12日,土耳其至少有29605人死亡,敘利亞至少有3574人死亡,兩國在此次地震中的遇難總人數已超過3.3萬。雖然在救援人員的努力下,不斷出現生還奇跡,但11日訪問土耳其南部災區的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馬丁·格里菲思警告稱,隨著生還機會日漸渺茫,遇難人數最終可能要翻一倍,他還就未能向受災的敘利亞西北部提供充足援助表示譴責。事故頻發推動應急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
應急產業的成長空間很大。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我國先后成功處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最大限度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維護了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在上述應對突發事件措施和全社會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需求推動下,涌現了一批從事應急產品研發、生產和提供應急服務的企業,催生了應急產業。
應急產業是新興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定位在上述范圍,主要考慮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我國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應對過程包括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應急產業理應是為上述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供支撐的產業(由于事后恢復與重建階段時已經進入正常經濟活動,相關產業不再納入應急產業)。應急產業從功能定位上與節能環保產業類似,是為滿足某一方面社會需求而產生并得到快速發展。這個定位表明,應急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具有行業交叉特點,涉及裝備、材料、醫藥、輕工、化工、電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險等,以專用產品和服務為主。應急產業雖使用"應急",但基本涵蓋了消防產業、安防產業、安全產業、防災減災產業、信息安全產業、公共安全產業、緊急救援產業等。
雖然我國應急產業雖然仍舊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由于涉及范圍廣,企業數量已經近萬家,不過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有限,而具備一定市場的大型企業有300多家,也沒有占據較高市場份額的企業,我國應急行業市場空白仍舊很大,這就讓行業的整體競爭并不激烈,企業都有空白市場發展,沒有強烈的競爭需求。
在應急產業的細分領域比如應急平臺行業則呈現出較為集中的市場化競爭格局。
應急平臺行業在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但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行業。由于應急領域專業性極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與行業知識要求,目前市場中主要的軟件廠商有辰安科技、中國軟件與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華迪計算機集團有限公司等,主要的裝備廠商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二十八所、三十八所與五十四所等,呈現出較為集中的市場化競爭格局。隨著市場容量的放開,預計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進入此領域。
中國應急產業的市場規模分析
應急產業在我國是新興產業,是指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基本涵蓋消防產業、安防產業、安全產業、防災減災產業、信息安全產業、公共安全產業、緊急救援產業、應急通信等等,涉及裝備、材料、醫藥、輕工、化工、電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險等十多個領域。疫情過后,"十四五"規劃對于應急產業予以高度重視,各省市紛紛出臺了各種應急產業支持政策規劃,為應急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020年我國應急產業市場規模約為1.79萬億元,同比增長15.58%,估算2022年應急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28萬億元。
圖表:2019-2022年中國應急產業市場規模情況
?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互聯網+"應急產業發展潛力及前景
新技術在帶來新的生產方式,促進人類福祉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蒸汽機革命帶動著紡織機、鼓風機、抽水機、磨粉機的技術變革,造成了紡織、印染、冶金、采礦等產業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由工場手工業向工廠制度的轉變,但也帶來了新的生產事故風險。電力革命再次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在促進企業科層制度建立的同時,也使人類面對著大規模停電導致的生產生活公共安全風險,以及更為復雜的生產安全事故風險。由信息技術發展引發的"互聯網+"浪潮將不僅改變企業治理形態,而且將改變社會治理,同時帶來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并給應急管理帶來更加巨大的前景。
新技術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新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當然也提高了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預防與應急準備中,大量的安保科技產品從人防、物防和技防等方面提高了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能力;衛星遙感、航天航空技術等高新技術提升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高科技檢測設備與試劑提高了衛生突發事件的監測檢測能力。
紅外線技術極大地提高防范恐怖襲擊的監測能力。新技術更促進了應急處置與救援產業的發展,從應急指揮的通信保障到物流技術,以及各類專業隊伍,如礦山救護、水上搜救、核事故、鐵路事故、林火撲救等專業應急隊伍都配備了專業的應急救援裝備。特別是近年來的無人機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應急決策與指揮能力,無人機搭載傳感器,定向空投到目標區域,快速地完成反應、抵達、部署、采集、分析、預測預警工作,實現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功能。
與"互聯網+"的碰撞,給了應急產業智能感知、互聯互通、平臺集成的機會,應急產業甚至將因此顛覆、重構。發展中國家利用和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差距,發揮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上面的便利。而"互聯網+"所能提供的大數據搜集挖掘能力和集成平臺出口,恰恰彌補了應急產業發展的數據和服務短板,使其形成了類似"后發優勢",得以實現變革和升級。
"互聯網+"與城市公共安全的深度融合成為應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數據顯示2013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有70%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機構提供部分資助。"互聯網+"能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加"智慧":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全面、精確、實時掌握各類風險動態,可提前預防、控制城市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和突發事件;突發事件發生后,能夠做到信息共享與協調聯動,實現人與技術的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