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域分布分析,近年來中國合成氨產能主要分布在華東、中南、西南和華北等氮肥消費量較大的地區。中國合成氨產量居于前五位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四川。
在國家遏制電石等行業產能盲目擴張的政策背景下,隨著行業“總量控制”準入政策的執行和上下游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我國電石行業結構得到明顯改觀。2022年我國密閉式電石爐產能比重提升至90%以上,凈化灰處理、機器人出爐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成功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行業綠色發展的水平。電石行業發展趨勢指出,與此同時,國內大型PVA、PVC企業多已建立規模化循環經濟模式,通過配套建設電石及下游聚乙烯醇、聚氯乙烯項目,構建上下游一體化的煤化工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降低綜合能耗和環保成本。
圖表:2023-2028年中國煤化工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研究院
根據中研研究院《2023-2028年煤化工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得知,我國煤化工行業的供給能力完全能夠滿足下游需求,為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能源及原材料的基礎保障,2028年中國煤化工市場規模達到34945億元。
煤制油技術最早起源于德國,1914年,德國化學家Bergius研究出煤炭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加氫液化的技術,即直接液化技術;1923年Fischer和Tropsch提出在合成氣中加入催化劑制備液體燃料的技術,即間接液化技術中的費托合成反應。南非、荷蘭等國家由于國內資源有限、進口受限等原因,較早開啟對于煤制油技術的商業化探索,逐漸具備產業化能力。其余國家煤制油產業化程度較低,大多處于技術研究、試驗階段。從國內市場來看,在技術研發方面,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進行煤制油技術的研究,在21世紀初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煤制油核心技術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之一,開始具備大規模煤制油工業化建設的條件。
為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神華集團煤直接制油項目還建設了油渣發電、污水處理和回用等完善的環保設施,污染物接近零排放。伊泰集團煤制油示范項目也配套建設了布袋除塵、污水處理回用、硫回收、余熱回收等治污系統。
近年來,中國在煤制油技術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2022年煤制油行業市場規模達到804億元,同比增長7.56%。
煤制油市場結構分析
1、煤氣化合成氨市場發展進程
氨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化工產品之一,其產量居各種化工產品的首位;同時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戶,世界上大約有10%的能源用于生產合成氨。氨主要用于農業,合成氨是氮肥工業的基礎,氨本身是重要的氮素肥料,其他氮素肥料也大多是先合成氨、再加工成尿素或各種銨鹽肥料,這部分約占70%的比例。未來合成氨技術進展的主要趨勢是“大型化、低能耗、結構調整、清潔生產、長周期運行”。
中國合成氨生產裝置原料以煤、焦為主;其中以煤、焦為原料的占總裝置的96%,以氣為原料的僅占4%。中國引進大型合成氨裝置的總生產能力為1000萬噸/年,只占中國合成氨總產能的1/4左右,因此可以說我國合成氨行業對外依賴性并不高。中國自行研發了多套工藝技術,促進了氮肥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如合成氣制備、CO變換、脫硫脫碳、氣體精制和氨合成技術。
合成氨工業是基礎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十分廣泛的用途。氨可生產多種氮肥,如尿素、硫酸銨、硝酸銨、碳酸氫銨等;還可生產多種復合肥,如磷肥等。
氨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如無機化學工業中的硝酸、純堿及各種含氮無機鹽;有機工業中各種中間體,制藥工業中磺胺藥物,高分子行業中聚纖維、氨基塑料、丁腈橡膠、冷卻劑等,國防工業中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化纖維;這些都是氨的下游應用。
2、煤氣化合成氨市場規模分析
隨著農村經濟、農業生產發展和需求增長,國內化肥市場和價位持續走高,除氮肥以外,磷肥、鉀肥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國內合成氨的較快速度發展。目前新建或改造的合成氨生產能力以15萬噸/年—30萬噸/年的規模較多,原料分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受國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制約,以煤為原料生產合成氨是今后發展的方向,預計占到60%以上。與建設大中性合成氨建設配套,煤氣化技術也取得較大進步和發展。新建煤氣化技術有:水煤漿、干煤粉氣流床氣化,用于中小型化肥廠改造的流化床煤氣化,加壓固定床煤氣化。中小型固定床間歇煤氣化技術所占比例正在逐步減少。國內先進煤氣化技術研究開發近年來也有進展,四噴嘴水煤漿氣流床氣化技術正在進行工業示范;干煤粉氣流床氣化技術正在進行中試開發;加壓流化床氣化技術正在進入工業開發。國內煤氣化技術的發展將為煤基合成氨產業提供國內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持,推動合成氨產業技術的全面進步。
3、煤氣化合成氨市場結構分析
從地域分布分析,近年來中國合成氨產能主要分布在華東、中南、西南和華北等氮肥消費量較大的地區。中國合成氨產量居于前五位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四川。
4、煤氣化合成氨市場競爭格局
中國合成氨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現已掌握了以焦炭、無煙煤、焦爐氣、天然氣及油田伴生氣和液態烴多種原料生產合成氨、尿素的技術,形成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氣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產規模并存的生產格局。中國合成氨總生產能力超過9000萬噸左右,氮肥工業已基本滿足了國內需求;在與國際接軌后,具備與國際合成氨產品競爭的能力,今后發展重點是調整原料和產品結構,進一步改善經濟性。
中國目前有中型合成氨裝置55套,生產能力約為500萬噸/年;其下游產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銨。其中以煤、焦為原料的裝置有34套,以渣油為原料的裝置有9套,以氣為原料的裝置有12套。目前,中國有小型合成氨裝置700多套,生產能力約為3000萬噸/年;其下游產品主要是碳酸氫銨,但現有已有112套經過改造后開始生產尿素。
關注公眾號
免費獲取更多報告節選
免費咨詢行業專家
2023-2028年煤化工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主要包括煤的氣化、液化、干餾以及焦油加工和電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學加工過程。煤中有機質的化學結構,是以...
查看詳情
在難以改變客觀環境的條件下,解決之道無外乎“開源節流”。國家在重點布局的煤化工基地的同時,加強當地的水資源開發...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以及我國政策的推動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由于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
我國小型農機具行業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一方面,國內知名農機品牌如云南昆明云衛、山東金河、江蘇廣潤等在技...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對中小型農具的需求也不斷增長。中小型農具作為一種高效...
355億 深圳最火獨角獸要IPO了又一家新能源明星獨角獸要上市了。10月17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欣旺達動力已于10月15...
隨著國家近幾年連續頒布“去產能”和行業準入條件等政策,我國焦化行業經過幾年的調整分化、優勝劣汰,供需總體保持平...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