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餐,作為萬億級餐飲市場的“隱形大鱷”,近年來一路高歌猛進。我國團餐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0.9萬億元升至2021年的1.8萬億元。從校企食堂到商務用餐,從旅游配餐到團建聚餐,團餐在各個場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團餐市場的社會化趨勢也日益凸顯。在消費升級的助推下,用戶對團餐品質、服務和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也在主動求變,向著品質化、服務化和差異化發展。
根據發布的《2023年中國團餐百強及大數據分析報告》不難看出,當下團餐在餐飲行業中屬于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供應鏈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整合優化供應鏈是團餐企業規?;?、標準化的必經之路。
團餐,即團體膳食,是一種為群體消費者提供就餐服務的餐飲模式。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的飲食供應已成為團餐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部隊團餐、會議團餐、活動團餐等。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后勤社會化改革、學生營養餐政策出臺,以及不斷推進陽光化采購,使得我國團餐產業不斷擴容。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0.9萬億元升至2021年的1.8萬億元。其應用場景也逐步覆蓋至老年餐、月子餐等,并同社會餐飲融合,布局社區團餐、團餐外賣、航空餐等。
在過往的5-10年當中,團餐的增長率是高于整個餐飲行業的增長率的,這也是得益于中國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民營企業的快速增長,所以B2B的團餐本身正在需求增長期。目前在國內團餐行業,已經有部分頭部企業開始打造連鎖化品牌,主要企業有千喜鶴、禧云、美餐、德保膳食、健力源、望家歡、新又好、麥金地等。
近年來,資本也開始涌入團餐市場,目前團餐行業投融資主要集中在A輪、戰略投資等早期階段。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團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團餐行業產業鏈較長,涉及的環節較多。產業鏈上游主要是供應商,包括提供原材料、餐飲服務及設備等商家;中游則是團餐運營企業,代表性企業有千喜鶴、健力源和德保膳食等,下游主要是學校、機關、企業等消費群體。
從數據來看,此前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團餐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餐飲市場總規模同比下降15.4%,而團餐市場仍有2.0%的增長。2021年,團餐行業同比增長15.8%。只是,相較于社會餐飲,團餐產業在運營、管理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更加重要的是,外部環境的變化,正在倒逼整個產業謀求轉型升級。
團餐要向品質化、服務化、差異化升級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服務經濟與餐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京橋提到,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工業技術和生物技術,都在推動產業向數字化、工業化的方向升級。同時,追求社交、體驗、國潮等消費潮流的Z世代,以及越來越多的注重便利、健康、營養的銀發群體都成為團餐的重要消費主體,這也在要求團餐企業做出調整。
團餐銷售渠道的穩定性、規?;?,無疑使之成為當下各類預制菜企業重點瞄準、試圖全面占領的新增量市場。團餐行業的火熱持續拉升了市場對預制菜的需求。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團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團餐目前發展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標準化不足,出品的口味參差不齊,食材的搭配混亂,營養和健康也難以保障,預制菜可以通過經驗豐富的星級廚師通過工業化手法對出品進行專業的研發,通過現代化生產技術和保鮮技術,讓現場的制作節省了大量的步驟,也確保了出品的穩定,味道佳。
預制菜本質上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產物,整個制作過程是在大型中心企業的中央廚房里完成的,要經過選材、分切、攪拌、蒸煮等各種復雜工序,由于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為保證產品的一致性,每道工序都有相應的量化標準,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原本躲藏在餐館后廚相對私密空間的制作工序,在工廠被置于公開場合之下,更便于質量監測。
報告對我國團餐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團餐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
想要了解更多團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團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