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世界經濟增長及用電需求量的增長往往呈現正相關關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給世界經濟發展和能源供需帶來嚴重沖擊。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能源分析與展望2021》,2020年全球GDP總量為84.7萬億美元,較2019年下降3.6%。但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底,全球發電裝機容量為77.5億千瓦,較2019年增長4.6%;2020年全球發電量為25.6萬億千瓦時,較2019年降低0.8%;2020年全球電力消費約24.8萬億千瓦時,較2019年降低1.1%,其降低幅度均低于GDP降速。2020年,在全球能源投資大幅下降12.8%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發電投資增加,并繼續主導能源投資。以上數據說明電力市場需求依舊堅挺,投資主體對電力市場的投資熱情依然旺盛。
二、全球電力市場發展趨勢
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電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潛力巨大,各行業電氣化水平將大幅提升,電氣化是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能源分析與展望2020》,電能于2040~2045年間將成為第一大終端能源,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預計約60萬億千瓦時,較2019年增長約1.4倍;全球發電總裝機在2050年將達到約251億千瓦,較2019年增長約2.3倍。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能源分析與展望2021》,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邁進,可再生能源發電逐步成為主力電源。到2025年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越50%,到2050年超越9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到2035年前超越50%,到2060年接近90%。
隨著全球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世界各國將進一步加大對電網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而輸電設備的市場需求也將穩步增長。
三、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狀況
(1)國民經濟增長帶動電力需求增加
電力供應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供應,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狀況。電力能源供應充沛有助于工業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夠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國民經濟的增長也會進一步帶動居民和企業的生活、生產用電需求。
2020年,全球電力消費為24.8萬億千瓦時,較2019年下降1.1%;全球人均用電量3,194千瓦時,較2019年下降2.1%。全球電力消費和人均用電量為近十年來首次下降。與此同時,2020年中國電力消費較2019年增長4.2%,人均用電量較2019年增長3.9%,2020年中國成為唯一實現電力消費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2年末我國總人口14.12億人,全社會用電量86,372億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為6,118千瓦時,2021年末我國總人口14.13億人,全社會用電量83,313億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為5,898千瓦時。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的人均年用電量差距逐漸縮小,電力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圖表:2017-2022年我國電力消費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
(2)電網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我國能源供需受歷史發展因素及地理因素影響,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呈現逆向分布的特征。一方面,我國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煤炭、水電、風電等),但經濟體量較小,能源需求相對較低;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總量較大,對能源需求量也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我國長期重發電、輕供電的導向,導致電網建設滯后于電源建設。因此,長期以來我國能源供需存在明顯區域錯配。
電網工程建設是促進能源合理配置、優化能源利用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保障,是未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近十年來,我國電力建設快速發展,電力投資規模持續加大,最近兩年電力工程投資規模均超過10,000億元。我國電力工程建設投資可分為對電網工程的建設投資及對電源工程的建設投資。近五年,我國電網投資規模均在5,000億元左右。電網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特高壓線路的建設為電力鐵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行業前景良好。
圖表:2018-2022年我國電力工程投資規模
數據來源:依據中電聯網站披露各年度電力統計基本數據整理
(3)電能替代改革帶來新的增長點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化,能源加快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轉變,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傳統能源。但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耗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來源,且能源資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因此,以更清潔的電能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成為重大戰略。風電、核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建設成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下的首選方案,電能替代改革給電力行業配套輸電基礎設施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增長點。
電能替代改革的加深使得電網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電力投資進一步加強,拉動了配套電源、儲能、輸電、電能接入等環節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也帶動了本行業輸電線路鐵塔產品的發展。前端電源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電力生產能力的提高客觀帶動了配套的輸配電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為我國電力輸送設備,即輸電線路鐵塔等產品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能源使用環節,新能源接入等技術快速發展,以人工智能、5G、區塊鏈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技術深度融合,擴展了新能源的應用方向。后端新能源的使用也會帶動前端能源輸送能力和需求的協同發展,為電力鐵塔行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4)國家積極的能源政策持續利好行業發展
2021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風電和光伏發電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支持“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行業快速發展”;同年出臺《關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資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為滿足新能源快速增長需求,相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電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設。國家能源政策的提出為電力鐵塔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預示著未來我國將加大在輸電建設方面的投資,通過推動能源轉換革命培育和帶動關聯產業,為電力鐵塔行業帶來新的市場增長點。
(5)特高壓電力鐵塔成為行業重點產品
我國地域廣闊,能源分布不均情況明顯,西部和北部地區能源充沛但需求較低,東南部沿海地區需求巨大但能源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提出“西電東輸”“北電南送”戰略,其中特高壓輸電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特高壓輸電具有輸送距離遠、容量大、損耗低和效率高等技術優勢。被譽為“電力高速公路”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能夠顯著提高電網輸送能力、降低電能損耗、降低土地資源占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