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金屬行業作為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在全球資源約束趨緊和環保政策強化的雙重驅動下,迎來快速發展機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國,再生金屬產業已形成以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鋅為核心的體系,2023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177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政策層面,《循環經濟促進法》《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等法規為行業提供法律保障,疊加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推動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市場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建筑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激增,疊加國際供應鏈重構背景下的資源安全訴求,再生金屬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
再生金屬是指利用廢舊金屬制品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金屬廢料作為原料煉制的金屬及其合金。再生金屬行業的發展周期包括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目前,中國再生金屬行業正處于發展之中,預計將在未來幾年保持增長勢頭。
預計到2030年,中國再生金屬產值增速約為一定百分比,顯示出該行業在未來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此外,隨著環保政策的推動和技術進步,再生金屬行業有望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大的突破和發展。綜上所述,再生金屬行業在中國正處于一個積極的發展階段,未來幾年有望持續增長,并在全球市場上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1、增長趨勢
2023年主要產品中,再生鋁產量950萬噸(同比增長9.8%),再生銅410萬噸(同比增長9.3%),再生鉛、鋅分別達298萬噸和130萬噸。區域分布上,浙江臺州、廣東大瀝等產業集群效應顯著,臨沂華東金屬城等交易平臺年交易額超600億元,成為全國性資源集散樞紐。
2、政策與技術驅動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再生金屬產量目標(2025年達2000萬噸),并通過增值稅即征即退、設備更新補貼等政策支持企業升級。技術層面,智能分揀、高效破碎、深度回收等技術應用提升資源利用率,如新能源電池回收中鋰、鈷回收率超90%,但整體行業仍存在中小企業技術落后、環保成本承壓等問題。
3、產業鏈與競爭格局
產業鏈涵蓋回收、拆解、冶煉、加工等環節,參與者包括回收企業(如華東金屬城)、冶煉巨頭(如山東金升)及下游制造企業。市場競爭激烈,頭部企業通過規模化與技術創新鞏固優勢,而中小企業受制于原料波動和環保合規壓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再生金屬產業鏈供需布局與招商發展策略深度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再生金屬行業正處于從“量增”向“質變”跨越的關鍵階段。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催生新興需求,如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對再生鋁的需求激增,風電光伏設備退役潮帶來百萬噸級金屬回收潛力;另一方面,國際資源爭奪加劇,歐美碳關稅等貿易壁壘倒逼國內產業綠色升級。與此同時,原料供應穩定性(如廢鋼進口依賴)、低端產能過剩、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制約行業升級步伐。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效益提升,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1、需求增長確定性高
新能源汽車、儲能、5G基站等領域將成主要增長極。預計2030年中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2800萬噸,占總產量比重提升至30%。其中,再生鋁在汽車輕量化中的應用占比有望從當前的30%提升至50%。
2、政策與技術創新紅利
“雙碳”目標下,政府或進一步出臺細分領域扶持政策,如反向開票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納入再生金屬企業等。技術層面,AI驅動的智能分揀、氫能冶煉、閉環回收體系等創新將重塑產業模式,推動成本下降與效率躍升。
3、國際化與產業鏈協同
中國再生金屬企業將加速“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布局,同時依托“一帶一路”拓展海外市場。國內產業鏈協同趨勢顯著,如再生鋁企業與汽車制造商共建回收網絡,實現資源閉環。
原料供應瓶頸:國內回收體系分散,需建立標準化回收網絡,并拓展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原料渠道。
環保壓力:企業需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如采用煙氣余熱回收、廢水零排放技術,以符合ESG要求。
國際競爭:應對歐美碳壁壘,需推動綠色認證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產品附加值。
再生金屬行業在“雙碳”目標與資源安全戰略的雙重推動下,正從邊緣補充轉向主流供給。未來十年,行業將呈現“總量擴張、結構優化、技術驅動”三大特征:規模上,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8000億元;結構上,高端產品占比提升,低端產能逐步出清;技術上,智能化與綠色化成為核心競爭力。然而,行業仍需突破原料依賴、技術碎片化等瓶頸,通過政策引導、資本賦能與產業鏈協同,構建“回收—加工—應用”一體化生態。對企業而言,搶占技術制高點、布局全球化資源網絡、深化上下游合作,將是制勝關鍵。
總體來看,再生金屬不僅是資源循環的載體,更是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的核心支撐,其發展前景與挑戰并存,但長期向好的趨勢毋庸置疑。
想要了解更多再生金屬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再生金屬產業鏈供需布局與招商發展策略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