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主控芯片作為智能汽車的核心計算單元,是實現自動駕駛感知、決策與控制功能的核心硬件。為平衡算力與能耗,芯片采用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與動態電壓頻率調整技術,并兼容AUTOSAR軟件框架及主流深度學習算法生態,支持車企定制化開發與OTA升級。
當前頭部廠商通過“芯片+算法”軟硬一體方案(如英偉達Orin、地平線征程系列)構建技術壁壘,同時集成C-V2X通信模塊,推動L2+向L4級自動駕駛演進,為車路協同與高階智駕場景提供底層支撐。
全球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與法規強制標配ADAS功能(如歐盟GSR 2022)正驅動市場高速增長。未來趨勢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算力需求持續攀升;二是地緣政治加速國產替代,中國廠商基于RISC-V架構與自主IP核突破技術封鎖,本土化芯片在成本與定制化服務中凸顯優勢;三是跨域融合趨勢顯著。然而,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雙重標準推高研發成本,車企與芯片商需協同定義接口協議與數據標準。長期來看,開放式芯片平臺與模塊化設計將降低開發門檻,推動行業從“硬件競賽”轉向“生態共贏”,加速自動駕駛技術普惠化與商業化落地。
一、智能駕駛的"算力軍備競賽":三大核心驅動力
中研普華研究發現,行業呈現三大爆發式增長極:
L3級滲透加速:2025年L3級新車滲透率將突破15%,帶動芯片算力需求提升10倍;
大模型上車:ChatGPT-4車載版催生本地化AI訓練需求,要求芯片支持混合精度計算;
傳感器融合: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高清地圖的數據洪流,倒逼芯片NPU架構革新。
二、產業鏈解構:從設計到封裝的"芯片突圍戰"
產業鏈呈現"啞鈴型"結構特征:
上游:ARM、Synopsys等海外巨頭壟斷IP與EDA,國產廠商正在突破14nm車規級工藝;
中游:地平線、黑芝麻、芯馳科技組成"國產三劍客",Mobileye、英偉達占據高端市場;
下游:新勢力車企倒逼供應鏈變革,傳統Tier1面臨"被集成"風險。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ADAS主控芯片行業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三、技術演進路徑:從"功能芯片"到"智能引擎"
技術演進呈現三大方向:
算力集中化:從分布式ECU轉向中央計算平臺,單芯片集成多傳感器處理;
工藝進階:5nm/4nm車規工藝量產,功耗降低40%;
軟件定義:支持AUTOSAR AP,實現算法快速迭代。
四、市場競爭格局:巨頭壟斷與本土突圍
典型企業策略分析:
Mobileye:EyeQ Ultra集成176 TOPS算力,綁定極氪等20余家車企;
地平線:征程5已實現前裝量產超50萬套,征程6獲多家車企定點;
黑芝麻:華山二號A1000 Pro支持L2++級自動駕駛,與江汽集團深度合作。
五、政策風向標:國產替代的"黃金窗口期"
國家級規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2025年L2+級新車滲透率超50%;
地方行動方案:
上海:臨港新片區設立車規級芯片測試認證中心;
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基地已吸引30余家ADAS相關企業;
深圳:發布"鵬城芯片"計劃,支持國產ADAS芯片研發。
[政策紅利] 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文:
對采用國產ADAS芯片的汽車項目,給予研發補貼、優先路測等支持政策。
六、挑戰與破局: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躍遷
盡管前景廣闊,但行業仍面臨三大挑戰:
車規認證壁壘:AEC-Q100認證周期長達24-36個月;
供應鏈安全:EDA工具、IP核等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
生態構建:需要整合算法、數據、云服務的完整生態。
[破局路徑]
聯合攻關:地平線聯合廣汽成立智能駕駛合資公司;
開源生態:黑芝麻發布山海開源平臺,吸引超500家開發者;
標準制定:中汽協牽頭制定《車規級芯片測試評價標準》。
在深圳坪山區的地平線智駕研發中心,工程師們正在調試支持城市NOA的算法。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ADAS主控芯片不僅是智能駕駛的"引擎",更是汽車產業重構的支點。隨著國產芯片從"追趕者"到"并跑者"的蛻變,中國汽車產業或將首次在智能時代實現"換道超車"。
想了解更多ADAS主控芯片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ADAS主控芯片行業前景展望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