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電子消費品“以舊換新”舉措將持續,智能化、高端化電子產品的銷量有望提升,帶動高精度頻率元器件,以及高頻高速、低損耗、小型化的光電連接器、高層高密度印制電路板等高端元器件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在2025年已進入創新驅動與安全發展并重的新階段。根據中研普華最新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2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7.8%,其中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增速保持在20%以上,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2024年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中期評估顯示,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等關鍵領域自給率較2020年提升12個百分點,但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領域仍存在明顯短板。中研普華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研發投入達1.2萬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升至4.5%。
一、行業發展現狀:市場規模與結構分析
(一)產業規模呈現"穩中有進"特征
202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多元發展格局。中研普華數據庫顯示,2024年全行業收入達28.3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0萬億元,其中:
電子制造業占比58%
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占比32%
通信業占比10%
這一增長背后是"三新"動能:
新基建:5G基站總數達450萬個
新技術:AI算力規模全球第二
新應用:工業互聯網普及率超45%
(二)區域格局呈現"集群化+特色化"特征
基于中研普華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的調研數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三大梯隊:
第一梯隊:
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60%
珠三角:消費電子全球制造中心
京津冀:信創產業策源地
第二梯隊:
成渝:西部半導體產業高地
武漢:存儲芯片國家基地
西安:航空航天電子集群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二、產業鏈深度解析:安全與創新雙輪驅動
(一)產業鏈圖譜分析
中研普華構建的產業鏈圖譜顯示,行業正經歷深度重構:
安全發展領域:
信創工程:CPU、OS、數據庫替代加速
供應鏈安全:關鍵材料設備國產化
數據安全:密碼算法自主可控
"卡脖子"環節:
高端光刻機
EDA工具
高端MLCC
射頻芯片
(二)創新突破案例
2025年中國企業在多個領域實現技術跨越:
14nm芯片量產:中芯國際實現FinFET工藝規模量產,良品率達90%以上。
國產EDA突破:華大九天推出模擬全流程工具,覆蓋28nm工藝。
量子優越性:科大訊飛"九章"量子計算機求解特定問題快億倍。
柔性顯示引領:京東方折疊屏出貨量全球占比達35%。
中研普華咨詢團隊在服務某省電子信息產業規劃時,創新設計"鏈長+鏈主"協同發展模式,推動形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該模式獲國家發改委推廣。
三、行業痛點與突破路徑:關鍵挑戰與解決方案
(一)三大發展瓶頸診斷
基于中研普華對行業200家企業的調研,識別出核心挑戰:
技術短板: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不足30%
人才缺口:集成電路人才缺口達40萬人
生態薄弱:國產軟硬件適配率待提升
(二)系統性解決方案
中研普華提出四維突破路徑:
1.人才培養體系:
示范性微電子學院擴招;工程師聯合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
2.生態構建策略:
信創適配中心建設;開源社區培育;標準體系完善。
四、"十五五"政策紅利
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劃將聚焦三大方向:
數字基礎設施:
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空天地海一體化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
核心技術攻關:
先進制程芯片;量子科技;新一代AI。
融合應用深化:
智能制造;數字健康;智慧城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正面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的復雜環境。
在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引下,電子信息產業有望通過"創新驅動+安全發展"雙輪驅動,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這需要政產學研各界的協同努力,也需要專業智庫的智力支持——這正是中研普華電子信息咨詢服務的使命所在。
想了解更多電子信息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