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消費升級,管道直飲水行業作為飲用水安全的重要解決方案,逐漸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行業以分質供水技術為核心,通過深度凈化自來水并鋪設獨立管網,將符合直飲標準的水直接輸送到家庭、商業及公共場所。在全球范圍內,管道直飲水行業正蓬勃發展,成為保障民眾飲水健康、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舉措。
一、管道直飲水簡述
管道直飲水是“管道優質直接飲用水”的簡稱,它通過分質供水的方式,對自來水進行深度凈化處理,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質,保留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然后通過獨立循環式管網將凈化后的水送到用戶家中,供人們直接飲用。
管道直飲水的處理過程包括使用現代高科技生化與物化技術,去除水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確保水質的安全和健康。其特點包括健康、衛生、安全和方便,用戶只需打開水龍頭即可獲得直接飲用的水。
管道直飲水的處理工藝有多種,包括微濾、超濾、納濾等凈化處理工藝,制成的水質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要求。此外,管道直飲水還可以通過反滲透、蒸餾等凈化除鹽工藝制成,其水質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處理器衛生安全與功能評價規范——反滲透處理裝置》的要求。
1、供給端:技術與產能雙驅動
供給能力持續增長:近年來,行業供給能力從2017年的5955萬噸/年躍升至2023年的超1億噸/年,日均處理量突破30萬噸。供給端的擴張得益于水處理設備(如膜組件、紫外線消毒系統)的技術迭代,以及安吉爾、沁園等頭部企業的規?;a。
區域分布不均: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占據市場主導,合計份額超50%,而中西部及北方地區因消費能力與基建滯后,覆蓋率不足10%。一線城市如深圳、上海通過政策引導率先實現公共區域直飲水覆蓋,但下沉市場仍需突破。
產業鏈協同升級:上游設備制造商加速國產替代,降低核心部件(如反滲透膜)成本;中游運營商通過“智慧水務”平臺實現水質實時監測與管網運維優化,提升服務效率。
2、需求端:多元化場景驅動增長
消費升級需求:家庭場景中,直飲水因便捷性和經濟性(成本僅為桶裝水的1/5)成為新裝住宅的標配;商業場景中,寫字樓、學校、醫院對安全飲水的剛性需求推動B端市場快速增長。
政策與環保雙輪驅動: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將直飲水納入民生工程,多地政府通過補貼鼓勵老舊小區改造;環保政策限制瓶裝水使用,進一步倒逼公共場所采用管道直飲水。
用戶結構分化:高收入群體對水質要求嚴苛,推動高端定制化服務(如礦物質保留技術);而三四線城市則更關注性價比,催生區域性中小品牌競爭。
短期展望(2024-2026):行業將維持10%-12%的年復合增長率,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重點城市公共直飲水覆蓋率將提升至30%以上,而家用市場通過“精裝房配套”模式加速滲透。技術層面,納濾技術因兼顧安全性與礦物質保留,或成主流選擇;商業模式上,訂閱制服務(按需付費)可能顛覆傳統買斷模式。
長期趨勢(2030遠景):隨著城鎮化率提升和智慧城市基建完善,管道直飲水或成為城市“第五大管網”(僅次于水、電、氣、暖)。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區域品牌,形成全國性服務網絡。與此同時,海水淡化與直飲水系統的結合可能拓展沿海缺水地區的市場空間。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管道直飲水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預測報告》分析:
盡管行業前景廣闊,但當前仍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區域發展失衡導致市場割裂,欠發達地區因基建投入高、回報周期長而難以吸引資本;另一方面,技術標準尚未完全統一,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采用低效過濾工藝,引發水質爭議。此外,用戶教育不足導致部分消費者對直飲水的認知仍停留在“可有可無”階段。
然而,這些挑戰亦暗藏機遇。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物聯網水質監測)可提升運維效率,降低長期成本;環保趨勢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驅動的凈水設備。同時,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如“城市更新”行動)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增量市場。未來,行業競爭將從單一設備銷售轉向“設備+服務+數據”的全鏈條解決方案,企業需在技術研發與用戶運營兩端構筑壁壘。
管道直飲水行業正處于從“可選消費”向“民生必需”轉型的關鍵期。政策支持、技術革新與消費升級構成核心驅動力,但區域失衡、標準缺失等問題仍需政企協同破解。未來,企業需聚焦差異化競爭(如健康數據管理、定制化水質),政府需強化標準制定與基建投入,共同推動行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升級。對投資者而言,關注技術創新能力強、區域布局完善的企業,以及智慧水務與環保技術的交叉應用,將有望抓住這一千億級市場的增長紅利。
想要了解更多管道直飲水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管道直飲水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