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通常指的是能夠燃燒并釋放能量的氣體,主要包括天然氣、液化石油氣(LPG)、人工煤氣等。這些氣體燃料具有不同的來源和特性,但都能通過燃燒產生熱量,供居民和工業企業使用。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燃氣作為相對清潔的能源,其市場需求持續上升。特別是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了減少對傳統高污染能源的依賴,紛紛加大了對燃氣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
中國燃氣行業作為能源結構轉型的核心領域,近年來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其在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發電等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2024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4260.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2024年國內商業、工業、交通以及發電等領域均在天然氣用量方面有明顯增加。政策層面,《城市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加速了管網設施智能化升級,而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興能源的探索為行業注入創新動力。與此同時,市場化改革深化,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加速布局,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頭部企業如華潤燃氣、中國燃氣等通過跨區域整合鞏固市場地位。
1. 產業鏈結構趨于完善,上游氣源與下游應用雙向拓展
燃氣產業鏈涵蓋開采、儲運、分銷及終端服務。上游以中石油、中海油等國企主導天然氣開采,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氣源開發提速;中游通過長輸管道和LNG接收站構建“全國一張網”,2023年國內油氣管道總里程突破18萬公里;下游城市燃氣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覆蓋居民、工商業、交通充能等多場景。例如,華潤燃氣在全國布局276個城市燃氣項目,并拓展分布式光伏、氫能等業務,形成“1+2+N”多元化模式。
2. 政策環境利好與監管趨嚴并存
政策層面,國家推動燃氣下鄉、老舊管網改造及智慧燃氣建設。《“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天然氣消費占比提升至12%,地方如湖北、廣東等地加大城鎮燃氣管網投資。同時,安全監管趨嚴,《燃氣工程項目規范》等標準強制實施,推動企業加碼數字化監控系統,例如北斗技術應用于管網巡檢,智能燃氣表普及率超60%。
3. 市場需求分化,工業與發電領域增長顯著
城市燃氣需求受城鎮化率提升(2024年達67%)驅動穩定增長,而工業“煤改氣”和天然氣發電成為新增長點。2023年,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達1.26億千瓦,同比增長10.6%;陶瓷、玻璃等高耗能行業燃料替代加速,工業用氣占比五年內提升8個百分點。此外,交通領域LNG重卡銷量激增,加氣站網絡擴展至533座。
4. 技術創新驅動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
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深度滲透行業,智能調度系統降低運營成本15%—20%,AI泄漏檢測精度提升至95%以上。氫能成為戰略方向,中國燃氣試點“氫進萬家”項目,摻氫燃燒技術進入商用階段;生物天然氣產能規劃至2025年達100億立方米,助力農村能源升級。
5. 競爭格局:頭部企業主導,區域整合加速
行業CR5市場份額超50%,華潤燃氣、昆侖能源、新奧能源等通過并購整合區域項目。2023年,中國燃氣銷氣量達387億立方米,毛利率修復至16.68%;港華燃氣依托母公司中華煤氣技術優勢,布局零碳園區。中小企業則聚焦細分市場,如農村微管網、冷鏈物流等。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燃氣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燃氣行業正處于傳統模式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氣源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3年達45%),國際氣價波動傳導至下游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技術沖擊顯現,光伏、儲能成本下降擠壓燃氣發電空間。然而,“十四五”能源規劃將天然氣定位為過渡能源,未來十年需求仍將保持5%—7%的年均增速。同時,氫能、碳捕集等技術為行業打開第二增長曲線,市場化交易機制(如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完善有望緩解價格矛盾。企業需在穩保民生需求的基礎上,向綜合能源服務、低碳技術研發等方向突圍。
1. 清潔能源轉型加速,天然氣消費占比持續提升
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將升至15%,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發電三大領域增量顯著。其中,城市燃氣覆蓋率突破90%,縣域及農村市場成為新藍海;工業領域“氣代煤”政策加碼,陶瓷、冶金等行業用氣需求翻番;燃氣調峰電站與分布式能源項目規模擴張,支撐電力系統靈活性。
2. 市場化改革深化,價格機制與特許經營制度優化
終端順價機制全面落地,城燃企業毛差穩定在0.5元/立方米以上。管網公平開放政策推進,第三方準入比例提升至30%,推動形成“X+1+X”競爭格局。此外,燃氣特許經營權評估體系完善,倒逼企業提升服務質量與運營效率。
3. 技術創新引領智慧燃氣與氫能應用
5G、區塊鏈技術賦能智慧燃氣系統,實現“源—網—荷—儲”全鏈路數字化。智能燃氣表滲透率2025年達85%,AI預測性維護降低事故率50%。氫能產業鏈加速成型,摻氫比例突破20%,加氫站與天然氣網絡協同布局,形成“氣氫混輸”新模式。
4. 產業鏈協同與國際合作加強
上游與國際氣源商簽訂長協,LNG進口占比增至60%;中游儲氣庫容量2030年達600億立方米,應急保供能力增強;下游與光伏、儲能企業共建綜合能源站。海外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沿線燃氣項目投資增加,技術輸出帶動設備與服務貿易。
5. 挑戰與風險:氣價波動、政策調整與替代競爭
地緣政治或致進口氣價劇烈波動,企業需通過期貨工具對沖風險。碳中和目標下,遠期天然氣或被可再生能源替代,行業需提前布局CCUS技術。此外,電網靈活性提升或削弱燃氣調峰優勢,企業需探索“氣電+儲能”耦合模式。
中國燃氣行業在“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戰略的雙重指引下,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的深刻變革。短期看,城鎮化與工業升級支撐需求韌性,政策紅利釋放推動管網智能化與農村市場滲透;中長期則需應對新能源替代與碳中和壓力,氫能、生物燃氣等創新路徑成為破局關鍵。頭部企業憑借資源整合與技術先發優勢,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中小企業需通過差異化服務與區域深耕謀生存。
未來,行業將呈現“清潔化、智能化、多元化、國際化”四大趨勢,企業需構建氣源保供、數字運營、低碳轉型三大核心能力,方能在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想要了解更多燃氣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燃氣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及前景預測報告》。燃氣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燃氣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燃氣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燃氣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燃氣行業的投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