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和“雙碳”戰略的推動下,氫能作為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已成為各國布局未來能源體系的核心方向。中國將氫能納入“十四五”規劃六大未來產業之一,明確提出構建氫能全產業鏈體系。
氫能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氫能產業包括氫能制備、儲存、運輸和應用等多個環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氫氣總產量約為3500萬噸/年,其中煤制氫約占60%,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分別約占20%。
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憑借其工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密集的優勢,率先將氫能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自2017年啟動氫能產業布局以來,廣東已形成覆蓋“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的產業集聚區,并獲批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廣東省氫能產業發展起步較早,具有先發優勢。廣東積極推進國家級、省級氫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綠氫制備、加注機和加氫站生產建設、氫燃料電池生產及應用等方面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政、企、學、研、用”一體化格局。然而,廣東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技術創新研發水平有待提高、產業發展路徑需進一步明確、對綠氫發展支持偏弱等問題。
2024年,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廣東省廣湛氫能高速示范項目實施方案》,標志著全國首個氫能高速項目正式啟動。廣東省此次推出的氫能高速示范項目,不僅是對國家氫能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
隨著國家對氫能產業的重視和前瞻性布局,廣東省氫能產業將進一步加速發展。2025年能源行業標準立項重點方向包括氫能與新型儲能,涵蓋了氫能制儲運加用的全產業鏈條。這表明氫能產業將在未來幾年內迎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稄V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末,實現推廣1萬輛以上燃料電池汽車目標,年供氫能力超過10萬噸,建成加氫站超200座。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氫能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前景。
1. 政策體系日趨完善
廣東通過《廣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廣東省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明確了氫能發展的階段性目標:2025年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1萬輛,建成加氫站超200座;2027年產業規模達3000億元。政策還通過財政補貼(如車輛購置按功率補貼3000元/千瓦)、電價優惠(谷段電解水制氫)等舉措降低用氫成本,并支持制氫加氫一體化站建設。
2. 全產業鏈初步貫通
廣東在氫能產業鏈各環節均取得突破:
制氫端:依托東莞巨正源、廣州石化等企業提升工業副產氫產能,同時探索海上風電、光伏電解水制氫等綠氫技術。
儲運端:推進長距離輸氫管道和液氫儲運技術研發,陽江、茂名等地布局氫能儲運基地。
應用端: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超3300輛(全國第一),冷鏈物流、重卡、船舶等場景示范成效顯著,廣湛氫能高速項目建成全國首個氫能冷鏈物流網絡。
3. 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
廣東依托省實驗室、高校及龍頭企業,重點攻關高效率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等技術。例如,佛山清極能源在電堆功率密度提升、耐久性優化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產業協同方面,廣深佛莞四地形成“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場景應用”聯動模式,三環集團、雄韜股份等企業在燃料電池核心部件領域占據市場優勢。
4. 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
除交通領域外,廣東探索氫能在工業、儲能、建筑等領域的應用:
韶鋼集團開展氫能煉鋼示范,減少碳排放;
大灣區試點氫儲能與海上風電協同項目,提升電網調峰能力;
佛山、廣州推廣氫能熱電聯供系統,打造零碳社區。
5. 現存挑戰
成本與技術瓶頸:綠氫制備成本高、儲運基礎設施不足,制約規?;瘧?
區域協同不足:珠三角與粵東西北氫能資源分布不均,產業鏈協同效率待提升;
標準體系滯后:加氫站安全規范、氫能應用場景標準尚未統一,影響市場推廣。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廣東省氫能產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廣東氫能產業已邁過“從0到1”的初創期,進入“從1到N”的規模化擴張階段。隨著廣湛氫能高速、海上風電制氫等標志性項目落地,產業初步實現技術驗證與經濟性突破。然而,對標國際領先水平,廣東仍需解決核心材料依賴進口、綠氫占比偏低等問題。“十五五”期間,政策重心將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通過技術攻堅、場景深化、區域協同,推動氫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助力“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戰略。
1. 政策與規劃深化
預計廣東將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細化區域分工:珠三角聚焦高端裝備制造與技術創新,粵西打造綠氫制備基地,粵東探索氫能港口應用。政策或進一步擴大氫能納入碳交易體系,并探索氫能產業基金、綠色金融支持模式。
2. 技術突破方向
綠氫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效率提升至80%以上,成本降至20元/公斤以下;
儲運革新:推進液氫儲運、有機液態儲氫技術商業化,建設跨區域輸氫管網;
燃料電池升級:開發200kW以上大功率電堆,壽命超3萬小時,實現關鍵材料國產化。
3. 應用場景全面滲透
交通領域:氫能重卡、船舶、無人機成為主流,推廣至城際貨運、跨境物流;
工業領域:鋼鐵、化工、建材行業深度脫碳,氫冶金、氫氨融合技術普及;
儲能與電力:氫儲能與風光電站協同,參與電網調峰,構建“電-氫-電”循環體系;
建筑與民生:氫能熱電聯供覆蓋50%以上新建社區,氫能空調、備用電源進入家庭。
4. 市場與產業生態構建
到2030年,廣東氫能產業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元,培育3-5家國際領軍企業,形成“廣深研發+佛山制造+全省應用”的生態圈。氫能出口將成為新增長點,燃料電池系統、電解槽等裝備出口東南亞、中東市場。
廣東省氫能產業的發展是中國能源革命與產業升級的縮影。憑借政策前瞻性、產業鏈完整性及場景創新力,廣東已確立國內氫能產業的領軍地位。展望“十五五”,隨著技術瓶頸突破、成本下降與市場機制完善,氫能將從示范探索走向大規模商業化,成為驅動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實現碳中和的核心力量。廣東有望通過“氫走廊”建設、綠氫基地打造、國際標準參與等舉措,建成全球氫能創新高地,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廣東樣本”。未來,氫能產業的蓬勃不僅將重塑廣東的能源結構與產業格局,更將成為中國引領全球綠色科技競爭的關鍵支點。
想要了解更多廣東省氫能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廣東省氫能產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