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源約束趨緊與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的背景下,循環經濟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路徑。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產生量持續攀升,倒逼產業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自“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循環經濟概念以來,政策體系持續完善,技術革新加速落地,市場規模快速擴容。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顯示,中國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5萬億元。
當前,中國已形成覆蓋工業固廢、再生資源、農業有機廢棄物等領域的循環經濟網絡,并在光伏組件回收、餐廚垃圾資源化等細分賽道涌現出一批標桿企業。國際競爭格局中,中國正從“回收生意”向“高科技產業”躍遷,成為全球循環經濟實踐的重要參與者。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在生產、消費和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通過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和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關注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還致力于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經濟體系,推動產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閉環。
循環經濟在當今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有助于緩解資源短缺問題。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環經濟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夠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從而保障資源的長期供應。其次,循環經濟對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降低污染物對環境的破壞,循環經濟有助于實現碳減排目標,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此外,循環經濟還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也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1. 政策驅動下的產業體系重構
中國循環經濟政策框架已從頂層設計延伸至細分領域。以《“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為核心,配套出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再生水利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等專項政策,形成“1+N”政策矩陣。地方政府亦加速布局,例如江蘇徐州、宜興等地已建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
2. 技術創新推動效率躍升
技術突破是行業升級的關鍵引擎。電子廢棄物智能分選、污泥熱解氣化、區塊鏈溯源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資源回收率與產品附加值。
3. 區域分化并存
區域格局上,長三角、珠三角憑借技術優勢與政策試點引領發展,廣東循環經濟產值占全國14%;中西部依托資源稟賦聚焦礦產尾礦、農林廢棄物利用,但產業化水平相對滯后。
4. 社會參與與模式創新
閑置經濟、共享平臺等新業態崛起,釋放消費端循環潛力。二手商品流通規模年均增長18%,線上回收平臺注冊用戶超2億。企業層面,碧諾環保、蘇州工業園區餐廚處理中心等通過“廢棄物-產品-市場”閉環模式,實現90%以上廚余垃圾資源化,并衍生出生物質天然氣、營養土等高附加值產品。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循環經濟正處于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階段。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技術儲備逐步完善,市場空間持續釋放;另一方面,行業仍面臨多重掣肘:低端產能過剩(設備利用率不足60%)、再生材料標準體系缺失、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制約產業升級。此外,國際碳關稅壁壘與ESG投資趨勢倒逼企業加速綠色轉型。未來五年,行業需在規模化、高值化、全球化三方面突破,推動循環經濟從“輔助產業”向“支柱經濟”演進。
1. 產業體系深化:從碎片化到全鏈條協同
“十五五”期間,循環經濟將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縱深發展。重點任務包括:
工業領域:推廣“城市礦產”模式,建設50個國家級再生資源產業園,推動廢鋼、廢塑料等再生料替代原生資源比例提升至30%;
農業領域:構建“種養加一體化”循環鏈,目標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畜禽糞污能源化率突破25%;
消費端:完善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監管,探索碳積分激勵制度,目標閑置經濟規模突破3萬億元。
2. 技術創新突破:聚焦四大前沿方向
智能分選:開發AI視覺識別+機器人抓取技術,提升復雜廢棄物分揀精度至98%;
生物質高值化:突破纖維素乙醇商業化量產技術,替代化石能源比例達5%;
低碳材料:推動生物基塑料、低碳水泥等產品標準制定,目標2030年市場滲透率超40%;
數字化賦能:建設全國循環經濟大數據平臺,實現資源流動實時監測與碳足跡追溯。
3. 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
法規完善:出臺《循環經濟促進法》修訂版,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強制重點行業再生材料使用比例;
金融創新:擴大綠色債券、ESG基金對循環經濟項目的支持,目標產業融資規模突破5000億元/年;
國際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共建循環經濟示范區,輸出中國技術標準與商業模式。
4. 區域協同與民生融合
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試點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廢棄物協同處理網絡。推動循環經濟與民生工程結合,例如社區“零廢棄”改造、分布式能源站建設,目標到2030年覆蓋80%以上地級市。
中國循環經濟已從理念倡導步入產業化爆發期,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抓手。政策體系的完善、技術創新的迭代與市場機制的成熟,共同推動行業向萬億級規模邁進。現階段,大宗固廢利用、再生資源回收等傳統領域穩步增長,而生物質能、智能回收等新興賽道呈現指數級潛力。未來五年,“十五五”規劃將聚焦全產業鏈整合、技術國產化突破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行業從“量”到“質”的跨越。
面對全球資源競爭與氣候治理變局,中國循環經濟需強化三方面能力:一是核心技術自主化,打破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瓶頸;二是商業模式創新,激活消費端參與動力;三是全球化布局,提升產業鏈話語權。預計到2030年,中國循環經濟產值將接近10萬億元,對碳減排的貢獻率突破45%,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標桿。這一進程中,政府、企業與社會需形成合力,將循環經濟從“可選戰略”升級為“必由之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循環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中國循環經濟行業“十五五”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