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指通過在海洋中捕撈、采集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獲得水產品的一類生產活動。海洋漁業因離海岸的遠近不同,可分為近海、外海、遠洋漁業;而按照生產特性劃分,海洋漁業可進一步劃分為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
中國海洋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與政策支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與消費國之一。近年來,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行業逐步從傳統捕撈向集約化、科技化轉型。2024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約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同時,科技創新如智能機器人、遙感監測等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然而,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及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仍制約行業發展,亟需通過產業優化與可持續管理實現突破。
1. 產業規模與結構
海洋漁業已形成以海水養殖為主導、近海捕撈為基礎、遠洋漁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2023年,海水養殖面積達2214.87千公頃,同比增長6.77%,產量占海水產品總量的57.6%,其中貝類、蝦類、藻類養殖占據主要份額。遠洋漁業則通過規模控制實現提質增效,2023年產量232.23萬噸,占水產品總產量的3.26%。此外,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等地通過政策引導形成產業集群,例如山東省實施的“海洋強省十大行動”,帶動了養殖技術升級與全產業鏈整合。
2. 產業鏈及競爭格局
產業鏈涵蓋捕撈、養殖、加工、流通與銷售等環節。上游捕撈業受資源限制,逐步向遠洋和深海拓展,2023年遠洋漁船數量控制在3000艘以內,產量目標230萬噸;中游加工領域以冷凍水產品、魚糜制品為主,附加值較低的問題仍待解決;下游銷售端則通過電商渠道擴大市場覆蓋,但品牌化程度不足。競爭格局方面,國有企業在遠洋捕撈與資源管理上占優,民營企業主導養殖與加工,而個體漁民在近海捕撈中占比仍較高。國際市場上,中國水產品出口面臨東南亞國家的價格競爭與歐美市場的技術壁壘。
3.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漁業的應用顯著提升管理效率。例如,智能水下機器人用于監測養殖環境,遙感技術輔助漁場資源評估,2023年深遠海養殖規模達3965萬立方米,產量33.7萬噸,較2016年增長近兩倍。此外,產學研合作推動種苗繁育、病害防控等關鍵技術突破,如海參養殖工藝優化使其產量年均增長8%-10%。然而,中小型企業技術轉化能力不足仍是瓶頸。
5. 資源約束與可持續發展挑戰
盡管海水養殖緩解了近海資源壓力,但過度開發導致部分海域生態退化。2023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達7624.6千公頃,但養殖密度過高引發的病害問題頻發,年損失率約5%-10%。遠洋漁業則面臨國際公海資源爭奪加劇與合規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此外,加工環節的能耗與廢棄物處理問題亟待綠色技術改造。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海洋漁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海洋漁業正處于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關鍵期。政策紅利釋放與技術進步為行業注入新動能,但資源環境約束與市場風險亦不容忽視。未來,產業需進一步平衡捕撈與養殖的結構矛盾,推動加工環節的高值化發展,并通過國際合作提升遠洋漁業競爭力。同時,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綠色標準體系將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路徑。
中國海洋漁業在政策支持、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的多重驅動下,展現出較強的增長韌性。2024年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約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然而,行業仍面臨資源衰退、環境承載壓力與國際競爭加劇等挑戰。未來發展方向需聚焦三方面:
一是強化科技賦能,通過智能裝備與生物技術提升全鏈條效率;
二是深化結構調整,推動遠洋漁業規范化、養殖業集約化、加工業品牌化;
三是完善生態治理,建立資源養護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機制。
長遠來看,海洋漁業需融入國家“雙碳”戰略,探索“漁業+新能源”“漁業+文旅”等融合模式,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共贏。在全球海洋經濟競爭中,中國有望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鞏固漁業大國地位,并向漁業強國目標穩步邁進。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漁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海洋漁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