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中國保健食品行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傳統滋補品和膳食補充劑為主,經歷了從無序擴張到規范化發展的轉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康意識增強以及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保健食品逐漸從“奢侈品”轉變為日常健康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多方數據,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
政策層面,國家通過《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食品安全法》等法規強化行業監管,推動市場向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截至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完成全國在產在營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首輪全覆蓋,累計完成體系檢查2520家次,覆蓋率達到140%,推動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9%以上,促進整個行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當前,行業正面臨消費需求升級、技術革新與政策紅利疊加的機遇期,同時需應對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信任重建等挑戰。
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綜合多方數據,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人口老齡化加劇,60歲以上人群占比達19.8%,對營養補充和疾病預防類產品需求激增;二是中青年群體健康焦慮推動市場年輕化,90后、Z世代消費者占比提升至40%以上,關注體重管理、睡眠改善、顏值經濟等細分領域;三是政策支持與消費升級,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為行業提供長期利好。
消費行為與需求分化:消費者呈現三大趨勢:需求年輕化,21-30歲群體占比提升,熬夜、久坐等生活方式催生護肝、護眼、抗疲勞類產品熱銷;產品高端化,消費者更傾向選擇進口品牌或高附加值產品,如澳洲Swisse、美國GNC等;形態零食化,軟糖、壓片糖果等便攜形態產品增速超傳統片劑、膠囊。此外,功能性細分市場崛起,運動營養品、母嬰保健、銀發經濟等領域潛力顯著。
競爭格局與渠道變革:行業集中度較低,中小企業占比超60%,但頭部企業如湯臣倍健、無限極等通過品牌化、連鎖經營占據優勢。國際品牌憑借技術優勢和營銷策略持續滲透,安利、Swisse等占據約30%市場份額。渠道方面,電商渠道增速領跑,2023年線上占比超40%,抖音、京東等平臺依托流量優勢成為新增長極;傳統商超和藥店渠道因客群轉移面臨轉型壓力。
政策監管與行業規范:近年來,國家通過“百日行動”等專項整治打擊虛假宣傳,明確保健食品不得宣稱治療功能。同時,原料溯源、生產標準、廣告宣傳等環節監管趨嚴,倒逼企業提升合規能力。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保健食品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分析:
當前行業處于“規范與創新”的關鍵節點。一方面,監管趨嚴雖短期抑制部分中小企業發展,但長期有利于市場凈化和消費者信任重建;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如基因檢測、人工智能)與消費需求升級為產品創新提供空間。例如,個性化營養方案、功能食品與藥品的協同開發成為新方向。然而,行業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同質化競爭嚴重,約60%產品集中在免疫調節、輔助降血脂等傳統功能;二是消費者教育不足,部分群體仍存在“保健品=藥品”的認知誤區;三是國際品牌與本土企業的技術差距,如原料提純、配方創新等領域。突破這些瓶頸,需依賴政策引導、企業研發投入與市場教育的協同發力。
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從市場規模看,其發展潛力仍遠未釋放,存在巨大增量空間。未來競爭將聚焦于三化:產品精準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個性化定制;渠道多元化,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新興模式加速滲透;品牌專業化,企業需從營銷驅動轉向研發驅動,構建技術壁壘。同時,行業需平衡創新與合規,避免重蹈過往夸大宣傳的覆轍。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深化,保健食品有望從“可選消費”轉向“必需消費”,成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支柱。然而,這一進程需全產業鏈協同——上游強化原料安全,中游提升研發能力,下游優化消費體驗,方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想要了解更多保健食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保健食品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