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3.1億人。如何讓老年人度過幸福晚年,全面提升其生活質量,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十四五”規劃及《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等政策推動下,養老服務行業從傳統福利型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轉型。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加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協同發展模式成為主流。與此同時,老年群體消費能力提升,對醫療護理、康復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的需求日益精細化,推動養老產業向專業化、智能化升級。政策端通過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推進醫養結合等舉措,為行業注入發展動能。
1. 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
中國養老服務市場規模持續擴容。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占據主導地位,約90%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服務,僅3%入住機構。區域分布上,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因支付能力較強,機構養老滲透率較高;中西部及農村地區則面臨基礎設施不足與支付能力有限的雙重挑戰。
2. 政策驅動與產業升級
政府通過多層次政策體系引導行業發展。《智慧助老行動三年計劃》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養老場景的應用;《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的意見》強化服務質量監管。醫養結合成為重點方向,部分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與醫院合作建立綠色通道,滿足慢性病管理、術后康復等需求。此外,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擴圍,為失能老人護理服務支付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3. 服務模式創新與多元化供給
傳統機構養老正向“養老+”生態延伸。頭部企業如泰康之家、光大養老等通過“養老社區+保險”模式,打造高端康養綜合體;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通過“15分鐘服務圈”提供日間照料、助餐等便民服務。智慧養老產品快速普及,遠程健康監測、智能穿戴設備、家庭機器人等應用降低人力依賴,提升服務效率。旅居養老、文化養老等新興業態吸引活力老人群體,推動消費升級。
4. 產業鏈整合與區域差異
上游設備制造與人才培養環節仍存短板。康復器械、適老化家具等產品依賴進口,專業護理人員缺口達千萬級。中游服務機構呈現兩極分化:公辦機構因價格優勢供不應求,民辦機構則面臨空置率高、盈利難等問題。下游需求端,一線城市中高收入群體對高端養老社區接受度提升,而三四線城市仍以普惠型服務為主。區域協同方面,長三角、珠三角通過城企聯動普惠養老行動,探索跨區域資源調配模式。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養老服務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養老服務行業處于規模化擴張與高質量發展并行的關鍵期。一方面,政策紅利釋放與社會資本涌入加速行業擴容,智慧養老、醫養融合等技術驅動模式嶄露頭角;另一方面,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護理人才短缺、服務標準化程度低、支付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產業升級。未來,行業需突破傳統路徑依賴,通過技術創新、業態融合與生態共建,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多元支付體系的養老服務網絡。
行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
中國養老服務行業正經歷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在人口老齡化剛性需求與政策強力推動下,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預計2030年產業鏈價值突破20萬億元。行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服務分層化,高端定制化與普惠型服務并行發展;二是技術滲透深化,人工智能、遠程醫療重塑服務流程;三是產業協同增強,保險、地產、醫療等跨界資源加速整合。
然而,行業仍面臨核心挑戰:傳統家庭養老觀念制約機構入住率,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導致服務質量參差,區域發展不平衡加劇資源錯配。破局需多措并舉:強化政策落地效率,完善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普惠型服務下沉,縮小城鄉差距;探索“物業+養老”“文化+養老”等輕資產模式,降低運營成本。
長遠來看,養老服務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經濟新增長極。通過激活銀發消費潛力、創新商業模式、構建可持續支付體系,中國有望在全球老齡化治理中提供獨特經驗,推動養老產業從“保障型”向“幸福型”躍遷。
想要了解更多養老服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養老服務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報告對國際、國內養老服務行業市場發展狀況、關聯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狀況、優勢企業發展狀況、消費現狀以及行業營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總結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