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是指通過實體店鋪、電商平臺、即時配送等渠道,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商品與服務的商業活動。中國零售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核心樞紐。零售行業涵蓋百貨、超市、專賣店、電商、新零售等多種業態,近年來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與政策驅動下,正經歷從“流量爭奪”到“價值創造”的范式轉移。
中國零售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與政策引導的多重驅動下,呈現多元化、智能化與融合化的發展態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新型消費潛力加快顯現,網絡銷售、即時零售等消費新業態不斷發力,帶動快遞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202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增速快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個百分點。從與網購密切相關的郵政快遞業情況看,全國郵政快遞業務量比上年增長21%。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于建勛表示,2024年,隨著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發力顯效,消費市場在新業態新熱點帶動下實現平穩增長,服務消費需求不斷釋放,基本生活類和部分升級類商品銷售增勢較好,線上消費保持較快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觀念轉變,消費者對商品品質、服務體驗及購物便捷性的需求顯著提升,推動零售業態從傳統實體店向“線上線下一體化”轉型。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重塑了供應鏈管理和消費場景,智慧物流、無人倉儲、精準營銷等創新模式成為行業競爭焦點。政策層面,“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消費、數字零售及鄉村振興,為行業注入長期發展動能。然而,行業亦面臨同質化競爭加劇、區域市場分化、核心技術依賴等挑戰,亟需通過模式創新與結構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零售行業已形成多業態并存、全渠道融合的格局。傳統零售業態如百貨商場、超市通過數字化轉型煥發新生,例如銀泰百貨通過會員體系重構和場景化營銷,實現線上線下流量互通;新興零售模式如社區團購、即時零售(如美團閃購、京東到家)則依托本地化供應鏈和高效配送網絡,搶占高頻消費市場。在細分領域,酒類、家電、生鮮等垂直賽道表現尤為突出:依托私域流量運營和沉浸式體驗店提升用戶粘性;家電零售則通過智能家居生態整合,推動產品從單一功能向場景化解決方案升級。
技術驅動方面,零售企業加速布局AI與大數據應用。例如,頭部電商平臺通過算法優化實現“千人千面”推薦,倉儲機器人普及率年均增長25%,顯著降低物流成本。然而,行業仍存在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如高端傳感器、算法模型)的問題,部分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投入與產出效率上存在失衡。政策環境上,反壟斷監管趨嚴推動市場秩序規范化,同時“雙碳”目標倒逼企業探索綠色供應鏈與循環經濟模式。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零售行業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報告》分析:
未來五年,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消費分層深化,下沉市場與高端消費同步增長,三線以下城市零售額增速預計高于全國均值2-3個百分點;二是業態邊界模糊化,直播電商、元宇宙虛擬賣場等新場景持續擴容,零售與文娛、健康等產業跨界融合;三是全球化布局加速,跨境電商與海外倉建設推動中國零售品牌出海,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成為拓展重點。
中國零售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盡管短期內面臨宏觀經濟波動、消費信心修復等壓力,但長期來看,人口基數紅利、技術創新潛力與政策紅利仍為行業提供堅實支撐。
企業需聚焦以下方向:其一,深化全渠道整合,打破數據孤島,構建“線上引流+線下體驗+即時配送”的閉環生態;其二,強化供應鏈韌性,通過數字化工具優化庫存周轉與區域協同,應對不確定性風險;其三,踐行社會責任,探索綠色包裝、碳足跡追溯等可持續模式,響應政策與消費者期待。
未來,隨著5G、AR/VR技術的普及,零售場景將進一步虛實融合,沉浸式購物體驗或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同時,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具備技術壁壘、供應鏈優勢與品牌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將主導市場格局,而中小型企業需通過精細化運營與特色定位開辟生存空間。總體而言,中國零售行業將在創新與變革中邁向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續的新發展階段。
想要了解更多零售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零售行業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