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洋經濟縱深發展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深入推進的雙重背景下,海洋工程裝備行業作為支撐海洋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及生態保護的核心載體,正迎來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升級窗口期。
“十五五”時期,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行業需緊扣國家“雙碳”目標、海洋科技創新2030等頂層戰略導向,破解高端裝備自主化瓶頸、國際市場競爭格局重塑、綠色低碳轉型等核心命題。
一、行業全景掃描:千億級市場的“山東引擎”
2025年,山東海洋裝備行業以3200億元產業規模領跑全國,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在“海洋強省”戰略與“雙碳”目標的雙重驅動下,行業正從“規模擴張”向“技術引領”轉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行業規模突破2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占全國海洋裝備制造業的14%,較2020年提升4個百分點。這一躍升背后,是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共振”:
政策引擎:山東省政府與中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4年專項資金達85億元,較2020年增長150%;
技術裂變: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3號”鉆井平臺交付,作業水深突破3000米,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需求爆發:海上風電安裝船訂單同比增長120%,LNG動力船舶訂單占比提升至40%,催生高端裝備需求。
二、市場發展現狀: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1. 政策紅利釋放:構建“三位一體”支持體系
山東省構建“省級規劃+專項政策+資金扶持”政策矩陣:
規劃引領:《山東省海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明確“一核三帶”布局,以青島為核心,煙臺、威海、東營為支撐;
專項突破:2024年出臺《關于支持海洋工程裝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對高端裝備研發給予最高3000萬元補貼;
資金保障:2024年海洋裝備領域專項資金達8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超500億元。
2. 技術創新突破: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箭齊發”
高端化:煙臺中集來福士交付的“深海一號”能源站,作業水深達1500米,集成國產化率超85%;
智能化:智能船舶研發應用比例達35%,青島北海船舶研發的“智能航行系統”實現航線自主優化,油耗降低12%;
綠色化:LNG動力船舶訂單占比提升至40%,威海招商局金陵船舶交付的全球首艘氨燃料預留散貨船,碳排放降低30%。
3. 競爭格局優化:形成“龍頭引領+專精特新+配套協同”梯隊
龍頭企業:中集來福士、青島北海船舶占據45%市場份額,2024年新增訂單超500億元;
專精特新:120余家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突破,如青島海西重工的深海鉆井模塊、煙臺杰瑞股份的壓裂設備;
配套協同: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集聚配套企業超200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三、市場規模與結構:細分賽道跑出“黑馬”
1. 整體規模:穩健增長的千億級賽道
中研普華統計數據顯示:
歷史數據:2020年1800億元 → 2022年2300億元 → 2024年2800億元 → 2025年(預測)3200億元;
區域貢獻:青島占比35%、煙臺30%、威海20%,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2. 細分市場:海洋風電與油氣裝備“雙輪驅動”
海洋油氣裝備:2024年規模980億元,占35%,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交付量占全國78%;
船舶制造:2024年規模850億元,占30%,LNG動力船、氨燃料船等綠色船舶訂單占比超40%;
海洋風電裝備:2024年規模560億元,增速達45%,海上風電安裝船訂單同比增長120%,成為最大增長點。
3. 區域特色:沿海城市“各展所長”
青島:船舶設計與總裝基地,2024年產值突破800億元,海西灣產業基地集聚中船集團、北海船舶等企業;
煙臺:海工平臺制造中心,中集來福士交付全球首座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
威海:配套設備生產高地,游艇出口量占全國50%,高端客滾船、遠洋漁船技術國際領先。
山東,這片被海洋眷顧的土地,正以裝備為筆、以創新為墨,書寫著“向海圖強”的新篇章。
想了解更多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