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技術在優化問題、人工智能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隨著硬件的不斷升級和算法的優化,量子計算邁向商業化的節奏有望加速。例如,谷歌的Sycamore和Wilow量子芯片在計算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將在金融、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率先發揮作用,為下游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創新。
一、萬億賽道的“中國時刻”:全球量子計算產業格局重構
2025年,全球量子計算產業正以“指數級增速”重塑科技版圖。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量子計算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全球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47億美元躍升至2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7%,中國以32%的份額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為產業注入強心劑。中國“十四五”量子專項投入超百億元,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區域產業集群,合肥、深圳等地量子產業園區吸引超千家企業入駐;2024年全球量子計算領域融資額達48億美元,中國占比35%,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通過“硬科技+場景化”雙軌布局,推動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二、市場現狀:從“技術驗證”到“場景落地”的跨越
1. 規模與結構:硬件突破與場景爆發驅動市場裂變
中國量子計算市場呈現“硬件先行、場景驅動”的格局。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115.6億元,其中硬件占比45%(量子芯片、稀釋制冷機等核心設備),軟件與算法占比25%(量子編程框架、混合計算平臺),云服務與應用占比30%(金融優化、藥物研發)。
細分賽道中,超導量子計算占據主導地位,本源量子推出的“本源悟空”搭載72量子比特芯片,支持200個量子線路并行計算,算力較前代提升10倍;光量子計算在分子模擬領域異軍突起,玻色量子實現550光子糾纏,推動藥物分子篩選效率提升1000倍;量子-經典混合計算成為主流過渡方案,華為量子云平臺整合超算與量子算力,為金融、物流企業提供“按需調用”服務。
2. 區域格局:長三角“硬核攻堅”,大灣區“場景創新”,中西部“生態共建”
中國量子計算產業已形成“三極聯動”的區域格局。長三角以上海、合肥為核心,聚集了本源量子、國盾量子等企業,以及中科大、復旦大學等科研機構,超導量子比特數突破1000個,稀釋制冷機國產化率提升至40%;大灣區以深圳、廣州為支點,華為、騰訊推動量子計算與AI、區塊鏈融合,騰訊量子實驗室發布TensorFlow Quantum框架,支持量子-經典混合計算;中西部則依托政策紅利與成本優勢加速追趕,武漢量子科學中心吸引高端人才,成都量子產業基金規模突破50億元,重點扶持量子通信與量子傳感技術。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量子計算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三、產業鏈解碼:從“硬件攻堅”到“生態共生”的躍遷
1. 上游:核心器件的“國產替代”與“技術奇點”
量子計算產業鏈的“卡脖子”環節正被中國企業逐一擊破。量子芯片領域,本源量子“悟空芯”實現72個計算量子比特集成,國盾量子參與的“祖沖之三號”突破105比特,性能較國際領先水平提升6個數量級;稀釋制冷機領域,中船重工攻克-273℃極低溫技術,產品能耗降低40%,打破Bluefors壟斷;激光器領域,華工科技推出窄線寬量子激光器,線寬壓縮至1Hz,滿足光量子計算需求。
2. 中游:硬件制造的“模塊化革命”與“云化服務”
量子計算機正從“定制化設備”轉向“標準化產品+云化服務”。硬件制造領域,本源量子推出模塊化超導量子計算機,支持量子比特數按需擴展,交付周期從12個月壓縮至3個月;云服務領域,阿里云量子計算平臺接入全球超10萬臺經典計算機,提供“量子-經典混合云”服務,客戶覆蓋金融、醫藥、能源等行業頭部企業。
3. 下游:場景落地的“行業滲透”與“生態閉環”
量子計算應用場景正從“實驗驗證”轉向“規模商用”。金融領域,富達投資通過量子算法優化資產配置,年化收益提升18%;物流領域,順豐與本源量子合作,將路徑規劃效率提升30倍,配送成本降低25%;材料科學領域,寧德時代利用量子計算模擬電池材料結構,研發周期縮短60%。
四、市場規模與趨勢:2030年全球產業格局的“中國答案”
1. 市場規模:從“百億級”到“萬億級”的跨越
中研普華預測,2030年全球量子計算市場規模將突破219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5%。其中:
硬件市場:量子芯片、稀釋制冷機等核心設備市場規模達800億美元,國產化率超70%;
軟件市場:量子編程框架、混合算法等軟件市場規模達500億美元,開源生態占比超80%;
應用市場:金融、醫藥、能源等領域市場規模達500億美元,場景滲透率突破30%。
2. 技術趨勢:從“專用機”到“通用機”的進化
硬件突破:超導量子比特數突破100萬,相干時間延長至1秒,糾錯代碼實用化;光量子計算實現1000光子糾纏,推動分子模擬進入“量子時代”;
中國量子計算行業的終局,絕非簡單的市場規模擴張,而是通過“技術自主+生態開放+標準輸出”的三重躍遷,重構全球產業規則。
當本源量子的超導量子計算機部署于華爾街投行,當玻色量子的光量子計算機運行在輝瑞實驗室,當華為量子云服務覆蓋全球能源企業——這場始于中國的算力革命,終將重塑全球科技與經濟格局。誰能讀懂這片市場的“技術+生態+資本”密碼,誰就能在2035年的全球競爭中贏得先機。
想了解更多量子計算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量子計算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