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餐飲行業自2008年第一單線上交易誕生以來,經歷了從萌芽到爆發式增長的蛻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約五成。這一規模遠超其他國家。
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城鎮化進程加速及消費習慣的升級,外賣行業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生態最復雜的市場之一。來自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占餐飲收入的比重升至22.6%,外賣等線上營銷模式已經成為餐飲企業重要的盈利渠道。行業從單一的餐飲配送發展為涵蓋商超、醫藥、日用等全品類服務的“萬物到家”生態系統,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涉及餐飲品牌、包材企業、物流服務、技術平臺等多個領域。在政策支持與技術迭代的雙重驅動下,外賣行業持續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成為穩就業、促消費的重要力量。
(一)市場規模與增長動力
市場規模擴張:2023年中國外賣交易額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4%。這一增長得益于下沉市場的爆發,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占比已超過新一線城市,縣域市場成為新增長極。
消費場景多元化:外賣服務從餐飲延伸至商超、醫藥、鮮花等品類,即時零售需求激增。例如,藥店外賣訂單量年均增速超40%,夜間經濟(24小時配送)貢獻了約30%的訂單增量。
技術驅動效率提升:人工智能算法優化配送路徑,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試點應用,配送時效平均縮短至28分鐘,騎手日均配送量提升至35單。
(二)產業鏈結構與競爭格局
產業鏈分工細化:
上游:中小餐飲商戶占比超70%,連鎖化率不足20%,但線上收入占比躍升。
中游:美團與餓了么雙寡頭格局穩固,合計占據85%的市場份額;垂直平臺(如星巴克、海底撈)通過自有渠道分流10%的訂單。
下游:用戶呈現“年輕化+銀發化”兩極趨勢,Z世代(18-30歲)貢獻60%的訂單,60歲以上用戶增速達45%。
平臺競爭策略:
費率透明化:平臺傭金率從20%-25%降至8%以下,通過廣告營銷、供應鏈服務(如美團快驢)實現盈利模式轉型。
生態共建:美團、餓了么布局餐飲SaaS、共享廚房等,賦能中小商戶數字化運營,降低開店成本30%以上。
(三)用戶行為與區域特征
消費習慣升級:高頻用戶(每周4次以上)占比達42%,健康餐、減脂餐等細分品類訂單量年增50%。
區域差異顯著:一線城市客單價約45元,下沉市場客單價28元,但后者訂單量增速是一線城市的2倍。低線城市依托房租與人力成本優勢,形成“小店模型+全時段經營”的生存策略。
(四)政策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轉型:《綠色外賣管理規范》國家標準實施,環保包裝滲透率從30%提升至65%,玉米纖維、竹漿材料成本下降40%。
就業保障:外賣騎手規模超1300萬人,其中37%為兼職,平臺試點保險覆蓋、職業晉升通道(如站長、區域經理),但勞動權益爭議仍需制度突破。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分析:
當前,外賣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一方面,市場滲透率接近飽和,增量空間轉向細分品類與下沉市場;另一方面,政策監管趨嚴、成本上升倒逼行業創新。技術賦能成為破局關鍵:AI預測用戶需求、智能倉儲減少食材損耗、區塊鏈溯源保障食品安全等應用逐步落地。與此同時,餐飲零售化趨勢加速,預制菜、半成品通過外賣渠道滲透家庭廚房,2024年相關品類交易額突破800億元。這些變化預示著行業將進入“精耕細作”階段,競爭焦點從流量爭奪轉向供應鏈效率與用戶體驗優化。
(一)核心挑戰
盈利壓力:中小商戶利潤率不足5%,平臺抽傭與營銷成本擠壓生存空間。
食品安全:線上食安投訴年均增長25%,監管需強化源頭追溯與商戶資質審核。
配送矛盾:騎手交通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算法優化與人文關懷需平衡。
(二)發展趨勢
全渠道融合:堂食+外賣+零售“三棲模式”成為標配,門店坪效提升20%-30%。
供應鏈整合:中央廚房、冷鏈物流投資增長,頭部品牌自建供應鏈占比超40%。
全球化布局: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成為美團、餓了么的新戰場,本土化運營能力決定成敗。
中國外賣餐飲行業經過十余年高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數字化餐飲服務的標桿。其成功源于技術創新、消費升級與政策紅利的共振,但也面臨增長放緩、成本高企與倫理爭議的考驗。未來,行業將呈現三大主線:一是技術驅動效率革命,智能配送與數據賦能重塑產業鏈;二是政策引導可持續發展,綠色包裝、騎手保障與食安監管構建行業新標準;三是消費需求分層深化,高端精致化與下沉普惠化并行發展。在此過程中,企業需平衡規模與質量、效率與公平,方能在外賣“下半場”競爭中占據先機,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想要了解更多外賣餐飲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全景研究與趨勢洞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