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是指人類利用可供養殖的水域,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和對水域環境條件的要求,運用水產養殖技術和設施,從事水生經濟動植物的養殖。水產養殖業是農業生產部門之一,按水域性質可分為海水養殖業和淡水養殖業;按養殖對象則包括魚類、貝類、蝦蟹類、藻類等;按養殖方式可分為精養、粗養、單養、混養、工廠化養殖等。
中國水產養殖業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水產品生產體系,近三十年來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產業的崛起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及居民膳食升級需求密切相關。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漁業逐步向集約化、科技化養殖轉型,通過人工繁殖技術突破、飼料配方革新及設施升級,養殖效率顯著提升。
2023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7116.17萬噸,同比增長3.64%。其中,養殖產量5809.61萬噸,同比增長4.39%;捕撈產量1306.56萬噸,同比增長0.47%;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量比例為81.6:18.4。
政策層面,國家連續出臺《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行動》等文件,推動行業向生態化、標準化方向邁進。與此同時,消費市場對高蛋白、低脂水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人均年消費量突破50公斤,疊加冷鏈物流與電商渠道的成熟,水產養殖業已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1. 規模與產量穩居全球首位
中國水產養殖產量連續30余年全球第一,2023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7624.60千公頃,同比增長7.28%。其中,海水養殖面積2214.87千公頃,同比增長6.77%;淡水養殖面積5409.73千公頃,同比增長7.48%;海水養殖與淡水養殖的面積比例為29.0:71.0。
形成以草魚、鰱魚、羅非魚等大宗品種為主,兼顧大閘蟹、南美白對蝦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多元格局。規模化養殖企業加速擴張,沿海地區涌現國聯水產、獐子島等龍頭企業,而中小型養殖戶仍占市場主體超90%,呈現“大企業引領、小戶并存”的產業生態。
2. 技術創新驅動效率提升
循環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等模式普及率逐年提高,物聯網監測、智能投喂系統等技術應用使單位水體產出增長20%以上。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產育種領域取得突破,如抗病型羅氏沼蝦、速生型大黃魚等新品種推廣面積擴大,病害損失率從15%降至8%以下。
3. 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優化
廣東、山東、福建等沿海省份依托海洋資源,重點發展深水網箱與貝藻混養;內陸省份如湖北、江蘇通過池塘改造工程推動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一水兩用”。產業鏈縱向延伸,國聯水產等企業構建“育苗-飼料-加工-冷鏈”全鏈條,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水產加工企業9433個,水產冷庫9143座。水產加工品總量2199.46萬噸,同比增長2.41%。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水產養殖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消費升級催生對三文魚、龍蝦等高端品種的需求,推動養殖結構向名特優方向調整;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硬約束與國際貿易壁壘(如歐盟IUU法規)迫使行業重塑生產標準。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滲透正顛覆傳統養殖模式:區塊鏈溯源系統保障產品安全,AI病害診斷降低風險損失,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突破近岸空間限制。這些變革既帶來效率提升的機遇,也考驗著從業者的適應能力。如何在保障產量增長的同時實現綠色轉型,將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核心命題。
1. 智能化與數字化深度滲透
未來五年,物聯網設備在水質監測、投喂管理的覆蓋率將突破50%,5G技術實現養殖場遠程操控。大數據平臺整合氣象、市場信息,輔助生產決策,預計可使綜合成本降低12%-15%。深遠海養殖裝備迭代加速。
2. 生態養殖模式全面推廣
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IMTA)技術應用范圍擴大,蝦-貝-藻共生系統可使飼料利用率提升30%。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漁光互補等創新模式在黃河流域試點成功,預計2030年可新增養殖面積200萬畝。碳足跡認證體系建立,推動出口產品溢價提升8%-10%。
3. 品種結構高端化與功能化
石斑魚、東星斑等高檔海水品種養殖規模年增速超15%,功能型水產品(如富硒魚、低敏蝦)研發投入占比增至5%。細胞培養肉技術在水產領域取得突破,2028年人造魚糜市場規模或達80億元。
4. 產業鏈整合與價值鏈延伸
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整合苗種、飼料板塊,構建垂直一體化供應鏈。預制菜加工向即烹、即食方向升級。休閑漁業與文旅融合,打造“養殖+觀光+科普”綜合體,帶動畝均收益增加3000元。
5. 政策引導與全球化布局
RCEP協議促進東盟市場開拓,越南、印尼養殖基地投資升溫。國內補貼政策向深遠海養殖、尾水處理設備傾斜,綠色金融產品(如藍色債券)發行規模年增25%。《中國水產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核心種源自給率目標提升至85%。
中國水產養殖業在四十年高速增長后,已進入質量效益型發展新階段。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成為轉型升級的主旋律,技術創新與政策驅動共同構筑行業護城河。盡管面臨環境約束收緊、成本上漲等挑戰,消費升級與科技進步仍將釋放巨大市場潛力。未來,行業需在三大維度實現突破:其一,構建“陸海聯動”空間格局,通過深遠海裝備與鹽堿地開發突破資源瓶頸;其二,推動數字技術全鏈條滲透,以精準管理降本增效;其三,完善綠色標準體系,以碳標簽、可追溯機制提升國際競爭力。
預計到2030年,水產養殖業產值將突破1.5萬億元,在保障食物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更關鍵作用。這場從“量”到“質”的跨越,不僅關乎產業自身存續,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縮影。
想要了解更多水產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報告對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水產養殖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