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與傳統的液態電解質電池不同,固態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在固體電解質中遷移,實現電荷的存儲和釋放。固態電池的主要優勢包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
固態電池技術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硫化物路線方面。全球多家企業計劃在2026-2030年間實現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或商業化。日本企業如本田和豐田計劃在2025年和2026年分別開始試生產和量產全固態電池。韓國企業如三星SDI和LGES也計劃在2027-2030年間實現量產。美國企業如Quantum Scape和Solid Power也在積極推進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和測試。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能源存儲技術的核心方向,憑借其高能量密度、本質安全性和超長循環壽命等優勢,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產業格局。在中國“雙碳”目標驅動下,固態電池成為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消費電子及低空經濟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口。當前,中國憑借政策支持、產業鏈整合及企業創新,已在固態電池領域形成全球領跑態勢,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頭部企業通過多元技術路線布局,加速推進半固態電池量產進程,為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奠定基礎。
1、技術路線多元化突破
中國固態電池企業全面覆蓋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大主流技術路線。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聚焦硫化物體系,其離子電導率已接近液態電解液水平;清陶能源、衛藍新能源則在氧化物-聚合物復合電解質領域取得突破,能量密度達360Wh/kg以上。此外,華為在硫化物電解質材料上的創新為行業注入新活力。
2、產業鏈協同效應顯現
上游材料端,天賜材料、容百科技等企業突破固態電解質及高鎳正極材料量產技術;中游制造端,先導智能、驕成超聲等設備商開發出適配固態電池的極片涂布、超聲波焊接設備;下游應用端,蔚來、理想等車企已啟動半固態電池裝車測試。全產業鏈垂直整合加速成本下降。
3、資本與政策雙輪驅動
2024年固態電池行業融資規模突破百億元,頭部企業估值接近二線電池廠水平。政策層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將固態電池列為“下一代核心技術”,北京、上海等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產線建設。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固態電池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4、企業梯隊初現
第一梯隊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為代表,憑借技術積累和資本優勢主導高端市場;第二梯隊包括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中科院及高校背景企業,專注細分場景應用;第三梯隊為光華科技、利民股份等跨界轉型企業,通過材料端布局搶占先機。
5、應用場景多元化拓展
除新能源汽車外,固態電池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人形機器人、家庭儲能等領域快速滲透。億航智行已取得低空經濟飛行許可,其混合固態電池續航能力提升30%;華為、大疆等科技企業則將固態電池應用于無人機及智能終端設備。
當前,固態電池商業化仍面臨三大瓶頸:一是全固態電池材料成本高達2元/Wh,是液態電池的3-5倍;二是固-固界面接觸難題導致循環壽命不足;三是量產工藝尚未成熟,良品率普遍低于60%。為突破瓶頸,行業需加強AI材料篩選、固態電解質改性及產線自動化升級。
中國固態電池行業正處于技術迭代與市場擴張的關鍵窗口期。短期內,半固態電池將在高端電動汽車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推動2027年全球出貨量突破300GWh;中長期,全固態電池有望于2030年迎來產業化拐點,形成“材料-設備-應用”閉環生態。
隨著政策支持深化、產業鏈協同強化及應用場景拓展,中國有望在固態電池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重塑全球新能源產業格局。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標準體系構建將成為決定行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而低空經濟、儲能革命等新興需求則為固態電池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想要了解更多固態電池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固態電池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