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增材制造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國外企業在增材制造領域起步較早,技術成熟度較高,尤其在高端設備和材料研發方面占據領先地位。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增材制造有望成為未來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之一,引領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一、市場發展現狀:技術成熟與產業爆發的“臨界點”
2025年,全球增材制造行業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重塑制造業版圖。中研普華《2025-2030年國內外增材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達244.1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746億美元,而中國市場規模已從2015年的20億元激增至2025年的630億元,十年間實現30倍增長。這一增長背后,是技術迭代、政策驅動與產業需求的“三重共振”。
1. 技術突破:從實驗室到工業現場的“跨越”
材料革命:金屬增材制造材料市場增速達35.6%,鈦合金、鋁合金等高性能材料成本下降40%,推動航空航天、醫療植入物等高附加值領域應用爆發。例如,中國企業在連續纖維3D打印、納米級打印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打印速度較2023年提升2.7倍。
設備升級:工業級3D打印機主導市場,但桌面級打印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5%,創想三維、拓竹科技等中國品牌占據全球低端市場73%份額。大尺寸增材制造成為趨勢,易加三維的米級金屬3D打印機全球裝機量超100臺,支持單件打印尺寸超1米,解決大型構件一體化成型難題。
工藝融合:增材制造與CNC加工、注塑成型等傳統工藝結合,深圳企業開發的六軸機器人協同打印系統實現3D打印與CNC加工的毫秒級切換,復雜承力構件生產周期縮短至傳統方法的1/9。
2. 應用拓展:從“小眾場景”到“主流制造”
航空航天:全球超60%的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采用增材制造,SpaceX的Raptor 3發動機通過增材制造降低成本40%,開發周期縮短60%。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實現3米級航天器艙段一體化打印,減少零件數量80%。
醫療健康:全球骨科定制化植入物市場67%采用增材制造,碳纖維/PEEK復合材料椎間融合器等創新產品獲認證。中國企業在個性化義齒、骨骼修復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年手術量突破50萬例。
汽車工業:寶馬、通用等車企將增材制造用于發動機歧管、輕量化底盤生產,單車制造成本降低15%-20%。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通過增材制造實現電池模組定制化,續航里程提升8%。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國內外增材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顯示:二、市場規模與趨勢分析:萬億級市場的“結構性裂變”
1. 市場規模:從“百億級”到“萬億級”的躍遷
全球市場:2025-2030年復合年增長率達20.6%,2032年或突破1017.4億美元。其中,金屬增材制造市場價值預計在2035年達到130億美元(約合937億人民幣),未來十年增長近兩倍。
中國市場:2025年市場規模達630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2000億元。工業級設備占比從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55%,醫療、航空航天領域貢獻超60%的營收。
2. 競爭格局:從“設備競爭”到“生態競爭”
設備制造商:鉑力特、華曙高科等中國企業在金屬增材制造領域占據全球10%以上市場份額,產品性價比較歐美企業高30%-50%。
材料供應商:中航邁特、威拉里等中國企業主導國內70%的金屬粉末市場,鈦合金粉末成本較進口產品低25%。
軟件服務商:生成式AI(Gen-AI)與打印工具的集成可將設計過程速度提高25%,中國企業在工藝仿真、缺陷預測等領域形成技術壁壘。
3. 技術趨勢:從“單一技術”到“融合創新”
大尺寸打?。篠olukon、拓博增材推出針對大尺寸金屬3D打印的清粉方案,支持單件打印重量超10噸,解決大型構件內應力控制難題。
多材料打?。哼B續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CFRTP)打印技術占復合材料市場38%份額,中國企業實現短切纖維增強技術突破,打印速度提升2.7倍。
智能監控: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開發缺陷預防傳感器,可在打印過程中實時調整工藝參數,成品率提升至99%以上。
2025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已從“跟跑者”轉變為“并跑者”,在設備、材料、應用等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中研普華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誕生3-5家全球領先的增材制造企業,技術專利占比超30%,市場規模占全球30%以上。
在這場制造業革命中,增材制造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設施”。
想了解更多增材制造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2025-2030年國內外增材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