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冰淇淋銷售迎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雪泥/棒冰銷量環比增長167%,棒支冰淇淋銷量環比增長127%。另外,家庭自制場景的興起也給冰淇淋市場帶來了新商機。數據顯示,冰淇淋勺和冰淇淋粉同比增長均超10倍,追求個性化樂趣的消費新風尚悄然興起,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中國冰淇淋行業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從單一的夏季解暑產品演變為全年消費的休閑食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品質化趨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冰淇淋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解暑功能,更追求健康、創新和情感價值。行業競爭格局逐漸形成,國際品牌與本土企業同臺競技,新興品牌通過差異化策略快速崛起,市場呈現“高端化、年輕化、場景化”特征。
2024年的數據顯示,聯合利華冰淇淋業務營業額約為83億歐元(約合63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5%,但銷量卻下降了6%。全球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其冰淇淋銷量較2022年同期下降了5.2%。這表明,盡管營業額有所增長,但銷量的下降反映出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增加,導致“消費降級”現象明顯。
為擴大銷量,各雪糕品牌紛紛采取措施。價格上,回歸平價,伊利、蒙牛等品牌推出不少3-10元的產品。同時,產品主打健康,用天然甜味劑、植物基原料代替原有產品系列,如和路雪的輕優系列,每支雪糕的熱量僅50大卡左右。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冰淇淋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當前中國冰淇淋市場競爭呈現多維化特征。頭部企業如伊利、蒙牛憑借全產業鏈優勢和品牌積淀,持續鞏固市場份額,通過推出高端產品線和跨界聯名(如茅臺冰淇淋)搶占消費者心智。國際品牌哈根達斯、夢龍等則以“品質標桿”定位,深耕高端市場,通過限量款和定制化服務吸引高凈值人群。與此同時,新銳品牌如鐘薛高、馬迭爾以互聯網思維破局,依托社交媒體營銷和年輕化設計快速崛起,其“社交屬性”和“網紅效應”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渠道競爭同樣激烈。傳統商超仍是主要銷售陣地,但便利店、自動售貨機和社區團購等新興渠道分流效應顯著。線上渠道異軍突起,直播帶貨、社區電商等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推動冰淇淋消費從季節性需求向日常化轉變。值得注意的是,冷鏈物流網絡的完善和即時配送服務的普及,使得“即買即食”成為可能,進一步激活下沉市場潛力。
在產品層面,健康化成為共識。低糖、低脂、植物基冰淇淋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功能性成分(如益生菌、膳食纖維)的添加則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此同時,文化IP聯名、地域特色口味(如東北大板、老冰棍)的復興,賦予冰淇淋更強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
當前市場競爭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企業需在產品創新、渠道深耕和品牌價值提升上尋求突破。一方面,消費者對品質和體驗的要求日益嚴苛,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供應鏈管理;另一方面,政策對食品安全和環保生產的監管趨嚴,推動行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轉型。未來,誰能精準把握消費趨勢,構建差異化競爭力,誰就能在市場中占據先機。
未來五年,中國冰淇淋行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健康化與功能化深化: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低糖、低脂、無添加產品將成主流,功能性冰淇淋(如助消化、抗氧化)有望成為新增長點。企業需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符合營養學標準的創新配方。
場景化消費延伸:冰淇淋從“解暑工具”轉向“情感載體”,企業將圍繞節日、聚會、下午茶等場景設計產品,通過包裝設計、禮盒裝等提升儀式感。
數字化轉型加速:大數據和AI技術賦能精準營銷,企業通過用戶畫像分析優化產品開發和渠道布局。智能供應鏈管理降低損耗,提升運營效率。
區域化與國際化并行:本土品牌深耕區域市場,推出符合地方口味的產品(如椰子味、麻辣味);頭部企業則通過海外并購和技術輸出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
可持續發展成為標配:環保包裝材料(如可降解容器)和低碳生產流程將成為行業標配,企業需在綠色轉型中平衡成本與效益。
中國冰淇淋行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從競爭格局看,頭部企業通過規模效應和品牌壁壘構筑護城河,新銳品牌以創新和敏捷性開辟細分市場,國際品牌則通過高端化鞏固地位。未來,行業增長動力將來自產品創新、渠道精細化運營和消費者體驗升級。企業需在堅守品質底線的同時,強化數字化能力,挖掘下沉市場潛力,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行業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隨著消費需求的持續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賦能,中國冰淇淋行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成為兼具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的“甜蜜產業”
想要了解更多冰淇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冰淇淋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